許多身在海峽對岸、或散居世界的華人,為了「血濃於水」的理由,幫中國人著實歡欣鼓舞了一番。不過另一方面,包括流亡海外的中國民運人士、西藏獨立運動、以及人權組織,對於標榜「和平博愛」的奧運桂冠,竟然頒給人權記錄不良的中國,則表達強烈不滿。「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在這許多的慶祝與抗議聲中,更顯得永遠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現實中的奧運,原是在十九世紀末的民族主義浪頭中誕生,因此一直與政治掛勾、無法分離。二次大戰前的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是納粹德國宣揚國威的場域;冷戰時期的八○年莫斯科及八四年洛杉磯奧運,則是美蘇兩強的鬥爭地。以為北京主辦奧運可以促進兩岸和平的人士,恐怕得先溫習一下百年奧運史,才不至於驟下結論。奧運,從來就與民主、人權、與和平等現今的普世價值搭不上邊,而是民族主義與世界強權操弄的祭品。
無怪乎北京要在這世紀交替之際,動用一切資源積極申辦奧運了。開放改革後的中國,即將要搭上 WTO 的世界經濟列車,而與過去賴以維繫合法性的社會主義分道揚鑣;同時,「大西部」卻因為被排除在全球化資本主義之外,造成中國真正的「一國兩制」問題。如同研究民族主義的學者安德森所認為,當今的全球化現象或許將激起另一波民族主義高峰,中國政府正是想藉著民族主義來維繫政權生存。所以,北京找上了奧運,奧運則以承認中國的強大予以回報。這一點,或許是假設奧運象徵和平的異議人士,所沒能成功的理由。
弔詭的是,民族主義操弄下的北京奧運,另一個最大的受益者,卻是跨國企業與中國本地的資產階級,而不是廣大的中國人民。根據中國某網站上的報導,為了申辦奧運,往後五年內北京光在交通設施的投資就高達一千八百億元人民幣,而這竟然是中國中央政府每年補助鄉鎮以下醫療設施預算的六千倍!申辦奧運與一般人民的醫療水平孰輕孰重,是中國政府無法自圓其說的尖銳問題。
另一方面,認為主辦奧運可以賺錢、也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的說法,更站不住腳。就奧運活動本身的盈虧來看,過去也只有八四年的洛杉磯奧運能有盈餘,包括後來的漢城與巴塞隆納等其他城市,於加計奧運年以前的爭取活動與硬體投資後,莫不虧損纍纍。同樣根據報導,即使樂觀估算,投入十六億美元以上的北京奧運,充其量也只能創造一千六百萬美元的盈餘。八年的時間換來僅僅 1% 的收益率,恐怕沒有多少老闆會這樣打算盤。
至於中國能藉著主辦奧運加速經濟發展的假設,更得打個大問號。過去主辦奧運的國家,總以第一世界的歐美日澳等國家為主,他們的經濟發展早在舉辦奧運以前,之間當然沒有關係。除此之外,曾經主辦奧運的蘇聯、以及少數的第三世界主辦國墨西哥,經濟可也沒有因此而生龍活虎。
不過,奧運為財團所帶來的商機倒是紮紮實實的。興建體育設施的建商、熱炒北京地皮的房地產商人、從剝削第三世界廉價勞工獲利的體育用品跨國公司、以及取得轉播權而將有大量廣告收入的媒體財團,都可以等著白花花的銀子落袋。只是中國人民花了大筆納稅血汗錢投資,可以從這些坐待分紅的大老闆手上拿回多少,情況可能不是很樂觀。
北京申奧的首要動力,來自中國政府想藉著民族主義鞏固統治的想法;申奧的成功,則證明了奧運的政治性、也說明瞭國際強權的角力痕跡。能夠從主辦奧運獲取利益的,並不是中國人民,而是北京政權與各國資本家。處在對岸的臺灣人民,無須跟著北京政權的民族主義大旗起舞,因為要關懷中國人民與維持兩岸和平,有更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但是起點絕對不在奧運。(原載南方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