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欣賞: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作者:曹操 發表:2002-01-31 17: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像,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像豐富,氣勢磅礡,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瀋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