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視的是,接班危機可能在各種政治勢力的妥協之下獲致解決,但潛伏在繼承危機之下的真正問題卻不可能得到紓解,最多隻是將引信暫時 拆除而已。除非中共新一代的領導人從制度面對政黨、政府、社會進行全 面調適、改造,則一旦目前困擾中共的許多問題同時爆發,有可能出現燎原之勢。
從外交的角度來看,江澤民手中的一張王牌就是他主政以來,美國與中共的關係尚稱平順,透過華盛頓,台海危機往往可以降溫。同時,在布希 政府攻打伊拉克聲浪甚囂塵上之際,江澤民還在出訪伊朗時故意留下一個 伏筆,宣稱中國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就是防止美國攻擊開發中國家。當然 ,他指的是伊拉克、利比亞、伊朗等「邪惡軸心」國家。由於第四代中國 領導人在操控兩手策略方面顯然還不太純熟,因此,這就讓江澤民有更大的理由與其政治對手進行討價還價。
從內政的角度來看,江澤民希望將「三個代表」寫入黨章,不僅是希望讓自己的歷史地位翻兩番,也有藉「三 個代表」來結合大陸政治、經濟、知識菁英三大力量的用意。江澤民認為 ,他的「三個代表」理論雖說脫胎於鄧小平的「三個有利於」的說法(即 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綜合國力與人民的利益),但他畢竟也做了發揚光大的貢獻,尤其是允許私營企業資本家入黨,更是他的得意之作。在更上層的政治層次上,「三個代表」是促成大陸政治、經濟、知識菁英大結盟的催化劑,一旦三大菁英成功結盟,江澤民認為中國大陸的政治可以更為穩定,共產黨的領導也可以更為鞏固。
問題是「三個代表」即使在理論層面也漏洞百出,遑論在現實層面所引起的反彈了。首先,今天大陸只有兩大勢力,也即政治菁英與經濟菁英,但後者除了納稅之外,還必須依附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以及認對後臺政治老闆才有存活空間。因此,有人批評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論,搞結合三大菁英,不過是為子女繼續在工商界享受榮華富貴預為鋪路而已。
其次,號稱三大菁英之一的知識菁英,根本就不具資格代表文化界與知識界,見識比不過歷經反右鬥爭與文革的老一代知識份子,甚至也沒有投 入1989年民運的知識份子的理想。他們大多心態保守,滿足於現狀,對任 何政治改革都嗤之以鼻,對政治不想批評,追求的是較好的生活,國事之 下事不幹他事,早已成為文化買辦,喪失知識菁英應有的思辨能力,既無 為民表率的能力,自然也不具代表文化界與知識界的資格。
第三,「三個代表」雖然號稱代表人民的利益,基本上是將農人、工人這兩大類共產黨的天然結盟對象排除在外的,這也難怪工農階級對「三個 代表」論是有強烈反感的。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工農階級對「三個代表」的無法認同只是反映在理論層次,問題倒還不大。但目前對中共不滿的城鄉貧困人群,主要由 工農階級構成,是中共改革開放的未獲益者,特別是失業或下崗的「國有企業職工」,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從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深化之後就一路下滑,對政府與共產黨也特別不滿。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由於農工階級對經濟情況尚感滿意,因此未參與由知識菁英與學生領導的民運,但未來如果再度爆發民運,工農階級的自發性投入,將使民運一發不可收拾。
過去10年來,北京政權的運氣可說相當好,社會對貧腐的反感、金融危機、法輪功事件、下崗工人的鬧事、銀行擠兌、台海危機,都是一個一個各別爆發,中共可以好整以暇地分別處理。但是,中共是否能永遠如此好運?當各種事件、危機如果同時蜂擁而至,中共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