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報導,鄭州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生蘇士紅、張翔、王磊在剛剛完成的調查報告中指出上述情況。
報告說,因為貧困,農村青年總體上受教育嚴重不足,只能依靠悟性和本能從父輩的言傳身教裡獲得一些生存技能。大多數農村青年很早就被迫接過生活重擔,靠透支生命和體力以換得延續全家生命的口糧。因此,與城市青年相比,農村青年的青春非常短暫,早衰是他們的普遍特點。
調查發現,不少農村青年成了在農村和城市之間來回流動的「候鳥式」打工者。許多人棲息在工棚或貧民窟裡,無權使用政府以國有資產興辦的福利設施,幹的是城市居民嫌棄的苦活、重活、髒活和危險工種。
改革開放初期,進城務工的農村男子以進工廠做臨時工為主;近10年間他們主要在建築業就業。而建築業的勞動強度大,生活水平差,勞動報酬低。
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壓力以及黑惡勢力的逼迫,近年來在色情行業中就業的農村女性人數激增。報告說,儘管這類從業女性所得收入較多,但所從事的活動對她們自身的傷害也最大,一般而言,她們很難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去。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於國內城市成人的平均水平,受調查者中不少人身體虛弱,健康欠佳,精神萎靡不振,潛在和顯性的精神病人明顯多於城市的同齡人。
報告指出,農村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表現是情緒焦慮、性格暴躁和不潔行為的經常化,這種狀態嚴重影響到農村青年的家庭生活和社會交往。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農村每10萬人口中,大專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有492人(城鎮則是8,899人),高中和中專是5316人,初中水平有3萬3266人,小學及以下水平有4萬2756人。
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是因為大部分農村家庭無力支付教育費用。能完全接受小學教育的比例較高,但進入初中的適齡學生比例卻驟降至40%左右。
隔離於現代文明外
有人測算,就教育水平而言,目前農村青年的平均文化水平還不到小學5年級。中國農村中文盲人口現今仍高達6665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8.25%。這樣的文盲、半文盲群體被隔離於現代文明之外,遠離智慧、創造、理性、正義和文明,他們對制度和秩序等外在壓力抱有恐懼心態,也因為害怕和不解而產生出盲目的仇恨並轉化為破壞現代文明的內在衝動。
調查發現,農村青年對信仰問題都似懂非懂。在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人群中,最容易產生對宗教的狂熱情感。
在農村,男青年能找個媳婦,女青年能嫁個好郎,沒災沒病,子孫滿堂,便是最好生活目標。
現實情況中,與年齡不相稱的愁眉和未老先衰的軀體,昭示了農村青年日子不好過。
著名農村問題專家黨國英指出,中國的發展前景取決於農村的發展前景,而農村的發展前景又取決於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對自己命運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