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在太空中的位置
航空是二十世紀的事業,航天則是二十一世紀的事業。
"空"與"天"是兩個不同的"空間","空"指地表外的"空氣空間","天"指"外層空間",即"外空"成"太空"。在當代國際法中,尚未劃分出"空"、"天"的明確界線,但這並未阻礙國際空間法的發展,習慣上把衛星軌道所在的空間以及衛星軌道以上的空間都視為"外層空間",視為"太空"。
地球外層有一層數百公里以上的大氣層,其中120公里以內稱為"實用大氣層"。在120公里以下的大氣層內由於空氣較稠密,空氣的阻力會使任何飛行器減速,所以,只有在120公里以上,飛行器才能進行無阻力的軌道運行,即進行航天活動。直到現在為止,航空活動還只能在35公里以下。所以,航天與航空是兩個不同的活動。
太空浩瀚無邊,僅銀河系一個星系就有2500億顆恆星,太陽只是其中的一顆。二十一世紀談"太空探索",主要還只能限於太陽系範圍內。在今天的航天技術條件下,按照航天活動的領域,地球外的空間,包括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太空)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實用大氣層︰從地球表面至120公里高度,即地球球體外薄薄的一層空間,其容積相當於地球體積的5.8%,發射航天器,都要經過這一空間。
近地軌道區︰從地球大氣上空200公里至3000公里高度之間的空間區域,它的範圍相當於地球體積的2.16倍。
遠地軌道區︰在距地表35786公里處的軌道,是人造衛星的"同步軌道"。在地球赤道上空的同步軌道上、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的人造衛星,由於與地球運行同步,看起來像掛在空中靜止不動一樣。在近地軌道區與同步軌道之間的空間,稱作遠地軌道區,其空域範圍相當於地球體積的300倍。
"地━月空間"︰即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空間,其空域範圍相當於地球體積的218000倍。
深空︰從地球算起,以地月平均距離為半徑的球體以外的全部空間。
太空的空間還可以按其它標準分類,距地球表面100公里至150公里的空間,也可稱為"近地空間"。
實用大氣層厚120公里,它的最上層已達"近地空間"。地球大氣層的上界,根據衛星探測,大約在距地球表面2000到3000公里高度。整個大氣層又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對流層下接地球表面,高度為8到17公里,雲、雨、雪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
神舟五號宇宙飛船運行在200公里至350公里的橢圓形軌道上,在變軌後,再運行在343公里的圓形軌道上。從上述"太空的範圍和劃分"可以知道,神舟五號在"近地軌道區"的下層區域運行。從太空中看,神舟五號只是像普通近地軌道衛星那樣緊貼地表運行而已,與普通衛星不同的是,它是載人飛船。
中國發射載人飛船,已經是非常重大的成就了,但這與"載人登月"還有非常大的距離。"載人登月"要跨越整個"地━月空間"。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年均距離為384000公里,是今天神舟五號飛行高度的1119倍。中國沒有把"載人登月"作為航天的下一步目標,而把發展"長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作為下一步目標,是十分合理的。
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
"神五"是中國航天發展迄今為止的最大成就,從"神五"在太空"近地軌道區"內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國還談不到參與爭奪"太空霸權"。
美國爭奪"太空霸權",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了。
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先後形成了兩個明確的國家目標,一是遏制共產主義在全球的擴展,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二是開拓"高"邊疆,為追求"太空霸權"做初期的準備。
里根競選美國總統的國防問題顧問丹尼爾.格雷厄姆在1980年首先推出"高邊疆"概念,1982年由丹尼爾.格雷厄姆領導的研究小組公布了"高邊疆"計畫。
"高邊疆"是一形象的說法。按照聯合國在1967年簽訂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它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外層空間"或"太空"不屬於任何國家主權支配。然而,問題是,對這些"不屬於任何國家主權支配"的太空,有的國家有能力去利用它,而有的國家沒有能力去利用它。在有能力利用太空的國家中,能力大小也十分懸殊。"高邊疆"的計畫就是要憑藉美國在航天領域中的能力利用"無主"的太空。在"高邊疆"計畫發表的同一年,美國建立了"航天司令部",第二年即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里根發表了"星球大戰"計畫的演說。
高邊疆計畫的主要目標是,用各種太空技術,為美國構築起一道有效的防禦彈道式導彈的牆。
從1967年聯合國簽訂《外空條約》以來,聯合國又訂立了多個有關"外空"或"太空"的公約,如1968年的《關於救援航天員、送回航天員及送回射入外空物體之協定》、1972年的《外空物體造成損害之國際責任公約》、1975年的《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9年的《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這些條約、公約規定,外空只能用於和平目的。《外空條約》第四條明文規定︰各締約國承諾不將任何載有核武器或任何他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物體放入環繞地球之軌道,不在天體上放置此種武器,亦不以任何其它方式將此種武器放置於外層空間。該條約還規定,禁止在天體上建立軍事基地,裝置及堡壘,禁止試驗任何種類之武器及舉行軍事演習。
由於聯合國諸條約未禁止射入太空的物體用於偵察、監測,也不可能用條約來禁止利用衛星來通信、導航和用於氣象,而通信、氣象、導航等既可以用於和平目的,又可以用於軍事目的,射入太空中的衛星和其它航天器,在事實上越來越多地用於軍事目的。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廣泛使用衛星和航天系統對地面戰爭進行支持的戰爭。在這以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廣泛地使用了衛星和航天系統。2000年2月24日,美國參議員賈伯特.史密斯在談到美國的太空政策時說,一個國家有能力控制太空,才有能力控制國際間的通信,控制陸、海、空之間的聯繫,如果美國失去了對太空的控制,那幺,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就不復存在。可以說,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
"發射窗囗"是"太空"的"海峽"
我們今天使用的能源,除核能與地熱能外,其餘的都來自太陽。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是儲藏起來的古代的太陽能。地球和其它行星、衛星總共只接收太陽輻射的1.2億分之一,當人類今後在太空中建立太陽能發電站後,人類就不必再擔心所謂"能源枯竭"。
在太空中,不僅有豐富的能源,而且有豐富的礦物資源和各種特殊的環境資源。月球表面塵埃中的鐵就有四萬億噸,月球表面的核融合燃料,只要用其中數萬分之一用來發電,就足夠二十一世紀地球人一世紀之用。"微重力"、"高真空"、"高遠環境"等也是"太空資源"。《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到的建立"天地一體化網路系統",就是利用太空的"高遠環境資源"。
太空資源雖然是無限的,但在一定時期,由於受人類認識和開發利用能力的限制,又是有限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在今天還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在二十一世紀,從外星上開採礦物運回地球上使用,是得不償失的。除發射航天器,利用太空高遠環境資源外,在未來幾世紀中,在太空、月球、火星和某些行星衛星上建造永久性太空站,看來是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空間資源的有限性突出地表現在對太空中有利的空間軌道、軌道懸空位置和進入太空的"發射窗囗"的爭奪上。例如,通信廣播電視衛星、太陽能電站衛星,必須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在這一軌道上,還存在"最優懸空點"位置。通信廣播電視衛星發射越多,這種爭奪就越激烈。所謂"發射窗囗",是指發射衛星或飛行器的時刻和進入太空中的通道。如果某一準備發射的飛行器要在太空中與某一個"目標天體"(包括人造天體、外星)相會合,飛行器發射的時刻與通道都是特定的。由於進入軌道後的飛行器與"目標天體"都在軌道上運行,發射前必須首先精確地計算出飛行器發射時地球與"目標天體"的相對位置,這樣才能使飛行器在發射後經過一定時間正好在軌道上與另一軌道上的"目標天體"會合。從地球上出發的飛行器飛往木星,需要一千天,發射的時間(日期和時刻)、發射的初始速度和通道都不是隨意的。當在"地━月空間"範圍內,從地球上發射飛行器達到某一特定位置的"發射窗囗",就會比飛往木星的"發射窗囗"狹小得多。
從黑海進入地中海有兩個海峽,從地球進入太空特定位置有特定的"發射窗囗",在某種意義上,"發射窗囗"可以與"海峽"相比擬。在歷史上,俄國為了實現"南出地中海"的宿願,歷時二百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俄土戰爭。中國東部瀕臨海洋,卻未參與海洋爭霸。在未來,經濟全球化不會消除國家,相反,將加深國與國之間"太空技術"上的鴻溝。在未來"太空爭霸"的時代,對"發射窗囗",對太空資源的爭奪,將會採取與"海洋爭霸"不同的形式。
單向透明戰場
國家是地球上的現象。一個國家追求海上霸權,並不是要把領土擴張到海面和海洋中,而是取得制海權,為海戰的勝利和陸上領土服務的。一個國家追求太空霸權,同樣不是為了把領土擴張到太空中去,而是為了取得制天權,為太空戰的勝利和地球上的陸地領土服務的。
在二十一世紀,任何國家追求太空霸權至少有三個目標︰
一、通過軍用衛星實施偵察、監視、預警、通信、導航等作戰支持保障、建立對己方透明的"單向透明戰場",以贏得地球表面戰爭的勝利;
二、奪取制天權,保障本國航天器自由進入太空,而阻止敵對國家航天器自由進入太空。
三、建立太空軍事基地,從空間直接使用武器攻擊敵方陸、海、空和航天設施和目標。
冷戰結束後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