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根據經濟學的基本法則。通常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率應該與其經濟實際增長的幅度大體相同。對於生產者來說,利率實際上是使用資金的價格。如果經濟增長速度高,或者說經濟增長的前景看好,那麼對資金的需求自然會提高,資金的價格也應該同時提高。經濟增長率和利率長期背離必然導致經濟結構的嚴重扭曲。在中國,多年來經濟增長高達百分之九,但是實際利率卻長期為負值。這種狀況意味著中國的資本超乎尋常地便宜,這正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長期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中國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一個原因。
二是根據此次調整利率的目的。此次利率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冷卻過熱的經濟。中國經濟過熱對其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中國新領導人去年上臺伊始,提出了新的發展觀作為其執政的一個重要經濟綱領。去掉那些遮目障眼的修飾詞,所謂的新發展觀說到底就是要把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降到資源和環境能夠持續支撐的水平。利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槓桿,應該服從這個目的。
但是中國此次的利率調整,似乎離現實的要求相距太遠。
以房地產為例,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國家統計局對全國三十五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九點四,土地交易價格上漲百分之十點二;房屋租賃價格上漲百分之十二。在三十五個大中城市中,有九個城市房屋售價同比漲幅超過百分之十。
而當前的貸款利率不到房地產上漲幅度的一半。也就是說,房地產開發商只要能夠得到貸款,就能夠繼續賺錢。如此這般,區區零點二七個百分點的加息,如何能夠擋住長盛不衰的房地產熱。房地產行業是如此,其他過熱的行業也是如此。所以所,加息幅度不足以給過熱的經濟降溫。
三是存款利率的小幅度增長無法保護普通民眾的正當權益。在上篇評論中我已經談到,中國消費品價格指數已經高於存款利率近四個百分點。不僅如此,由於編製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商品結構並不能反映老百姓的實際消費結構,所以這個價格指數實際上大大低估了物價上漲對普通民眾生活的真實影響。與此同時,由於退休、醫療、教育等社會政策的改變,老百姓對未來的生活支出感到空前的不確定。這樣一來,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們不得提高儲蓄。可是,中國資本市場還不夠發達,普通民眾的儲蓄除了放進國有銀行之外並無太多的去處。
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由於經濟和社會制度正處在激烈的變革之中。由於變革目標的多重性和變化速度的劇烈,再加上由於法治不健全和腐敗現象嚴重,普通民眾的利益常常得不到有效保護。如果再通過人為地控制利率來侵害普通民眾的經濟利益,尤其是通過低息貸款等方式來方便那些有機會得到低息貸款的國有企業和有靠山的商人,這樣做無異於實現將窮人的錢進一步收斂到國家和富人的口袋中。當然那些進到各級政府帳上的錢最終也會落到官員和與他們關係密切的商人們的口袋中。
自由亞洲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