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英里外的印度尼西亞,農民尤亞•尤斯曼漫無目的地在海灘上尋找著他在海嘯中失蹤的兩個孩子,但是結果使他絕望了,他目無表情地說:「我的生活完了。」
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孩子成了巨大海嘯災難中最大的犧牲品--一千又一千的兒童被巨大的海浪溺死了,撕碎了,沖走了,這次百年不遇的大海嘯摧毀了受害國整整一代人。
孩子成為最大的受災群體,生還兒童依然面臨威脅
但是,即使那些僥倖逃過海嘯魔爪的孩子們,他們的命運也同樣令人擔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董事卡羅爾•貝拉米說:「這次地震的破壞力,以及它所波及的範圍都讓人非常震驚。那些成千上萬在海嘯中倖存下來的孩子們仍舊處在極度危險的狀況中。」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在所有海嘯遇難者中,兒童佔到了三分之一,而且這個比例還可能上升到一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阿爾佛雷德•艾恩塞德說:「那些遭遇襲擊的社區面臨著雙重的損失--那些死去的兒童和在海嘯中成為孤兒的孩子們。我們現在最大的擔心是,那些在海嘯中倖存下來的孩子們能否在海嘯後遺症中生存下來,因為孩子們是最脆弱的群體,他們很難抵抗各種疾病,而且他們還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和飲用水。」
為什麼死亡人口多為兒童
在亞洲,兒童人數至少佔到了人口一半。在那些遇襲的國家,大部分兒童跟隨他們貧窮的父母從事捕魚業或者海岸上的其他相關行業,他們很容易成了海嘯的犧牲品;而海嘯襲擊的當天,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們很可能正在沙灘上漫步或者舉行星期日野餐,他們也沒有能夠倖免。
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斯里蘭卡,在巨大的海嘯來臨之前,人們竟然把它當成了奇觀,奔走相告描述著海灘上湧來的比平時大的多的海浪,孩子們跟隨著他們的家長成群結隊地來到海灘上觀看奇觀,海浪將魚衝到了岸邊,大人小孩們都爭相去撿,人們還期待著更多的樂趣。
然而,等來的卻是災難。15到20英尺的巨浪襲擊了這個擁有1900萬人口的熱帶島嶼。
斯里蘭卡警察局的發言人瑞尼茲•皮若樂說:「他們被海浪困住了,無法逃到安全地帶。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死亡的原因。」在斯里蘭卡,兒童大約佔到了死亡人口的一半。
星期一,整個島嶼的大街少巷和醫院裡,隨處可見抱著孩子屍體痛哭的父母們,甚至還有些孩子的屍體掛在帶刺的金屬絲籬笆上,依舊無人認領。
無法想像的悲痛場面在其他的受災國反覆上演著。
在據震源地最近的印度尼西亞城市班達海,41歲的阿巴桑一邊哭泣一邊尋找她的11個孩子:「我的孩子們在那裡?他們在那?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已經一無所有了。」
災難發生的當天,馬來西亞的羅西塔•宛正在檳榔嶼的海濱游泳,她眼睜睜地看著海浪吞噬了她5歲的兒子,她悲痛欲絕地講述了自己恐怖的經歷:「我只能無助地看著兒子在海浪裡掙扎,無助地聽著他呼喊救命,他被水淹沒了,我再也看不到他了。」
孩子們的簡陋葬禮 依舊身穿節日盛裝
印度泰米爾•納德州的城鎮古達羅爾,400名遇難者中的一半是兒童,這一事實震驚了這座城市。
按照印度的傳統,夭折的孩子將會被埋葬,而不是像成人那樣舉行火葬。為了完成埋葬死亡兒童這個嚴酷的任務,古達羅爾已經在這個長滿椰子樹的城鎮的邊緣,一條河的旁邊挖了兩個深坑,合起來有半個籃球場那麼大,用以埋葬這些遇難的兒童。
當一對夫婦將他們女兒的屍體放入深坑中之後,推土機馬上鏟起沙子將她覆蓋了。當小女孩從她父母的視線中消失之後,他們站到了一邊,讓其他的父母埋葬他們的孩子,埋葬的時間是如此的短促以致於來不及舉行任何的宗教儀式,也沒有時間讓那些悲傷的父母宣泄一下心中壓抑的痛苦。
這些孩子大都是5到12歲,還穿著他們被發現時的衣服--星期日盛裝--來不及換上奢侈壽衣。
當地政府希望能很快完成這個葬禮以及成人的火葬,好有精力救助那些生還的人。
28歲的漁夫阿克拉說:「父母們還會流淚一段時間,但是埋葬是遲早的事情。現在首要的任務是為那些生還的人提供容身之地。」
父親萬里歸家 見到的只是兒子的屍體
無人認領的年輕的或者年老的屍體依舊躺在太平間裡,等待著他們的親戚來辨認;救護車仍在呼嘯著陸續將新發現的屍體送到這裡。
許多人搖者頭默默地從太平間裡走出來,因為他們沒能在這裡找到他們親人的屍體。
37歲的宛卡迪什在太平間裡認出了他11歲兒子的屍體。三個月前,身為建築工人的宛卡迪什去了迪拜。災難發生後,他接到妻子打來的電話:他們的兒子失蹤了。宛卡迪什立刻飛回了家,但是沒想到他只能在太平間裡見到兒子的屍體了。
過了一會,醫院的人將一個身份標籤系到了這個男孩子的手上,他的屍體被抬到了一邊,而他的父親一直在哭喊著:「我怎麼把兒子留下就走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