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 Star的招牌尚未被摘去,但是龍星北京代表處的六名工作人員,都已經清楚地被告知:從2004年10月開始,這家以處理不良資產見長的公司,正式撤離中國。
接踵而至的是,荷蘭菲仕蘭集團也宣布結束在華的乳品生產和經營業務,退出與天津中芬乳品研究培訓中心共同建立的合資企業。此前,澳大利亞第二大啤酒商獅王集團,把在中國的一攬子業務,全部打包賣給了SAB Miller入股的華潤啤酒公司。
最近幾年,中國人耳邊充斥了外資洶湧而進的各色論調,甚至連高校應屆畢業生也痛下決心,只把繡球拋給跨國公司。然而,即使是從最保守的數據來看,至少金融領域裡的美國龍星公司、乳品行業裡的荷蘭菲仕蘭公司和啤酒行業的澳大利亞獅王集團,沒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存活下來。這三家公司分別來自不同的經濟區域,即北美、歐洲和大洋洲。
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駐華外資企業沒有嘗到盈利的果實,就近期業績來看,利潤回報差強人意的企業甚至佔到 40%。這是博思艾倫諮詢公司得出的結論,這家公司是全球著名管理諮詢機構之一。作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中國以其高速而富動感的發展形勢吸引了不少淘金者。博思艾倫公司在其調查報告中指出,但是,現實並非真正容人樂觀。
資本是追逐利潤的,假如在資本方可以忍受的時間內,沒有能夠獲得預期的利潤,那麼放棄會是一個符合邏輯的選擇。業內人士稱,龍星公司之所以要撤銷北京代表處,主要原因是自2002年4月進入北京以來,一筆單子都沒有拿到。據稱,龍星在這兩年半時間裏總共參與了8個不良資產拍賣項目的投標,但都以失敗告終。
外資公司和機構迫切希望能夠參與收購和處置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但是他們會受到中國外匯管理政策的限制。另外,國內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不良資產的速度太慢。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都影響到外資進入這個領域的速度,儘管中國不良資產市場蘊涵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和盈利空間,外資需要做好長期應戰的準備。但是,對於龍星公司來說,兩年半顆粒無收,這種結果無法接受,只好作出了與中國分手的決定。
龍星公司成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龍星開始進入東南亞地區市場,並且迅速在日本、韓國、泰國和中國臺灣等地,成為首屈一指的不良資產處置專業公司。
也有分析人士說,龍星之所以兵敗中國,原因在於其缺乏中國金融界的關係網。要想在中國金融界混好,關係網與公司實力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為什麼為了拿到不良資產的單子,一些著名投行的大老闆會挺身而出,跟政府搞共管。這位分析人士說,龍星的問題在於,其北京代表處的首席代表經常不在大陸,甚少到北京。這樣拿單的機率就變得非常小。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的啤酒行業。就在安海斯公司和SAB Miller公司為中國啤酒市場忙得不亦樂乎之際(2004年,兩者曾為哈爾濱啤酒公司展開過激烈的拉鋸戰爭),來自澳大利亞的獅王集團卻怏怏然跟中國說了再見。獅王集團把在中國的所有家當,都變賣給了華潤啤酒公司,價格是1.54億美元。
中國的啤酒市場依然火爆,可是獅王集團在中國卻什麼都沒有了。
在中國的獅王難以繁衍,導火線還是在於虧損,從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獅王集團累計向中國砸進了3.5億澳元(1澳元約相當於5.29元人民幣)。與此同期,公開數據顯示,其在中國虧損額累計高達2億澳元。而在此期間,中國啤酒市場仍以平均每年約6%的速度在成長。
獅王集團首席財務官傑米.湯姆林森說,基於繼續在中國經營所面臨的資本和利潤風險,我們最後認為出售中國業務是最符合獅王股東利益的選擇。
獅王在華之死,被歸咎於巨額投資、市場開發不夠、產能閑置、虧損嚴重和成本居高不下。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青島、華潤和燕京等啤酒巨頭在國內的殘酷競爭,使獅王失去了生存的機能。
在競爭同樣激烈的乳業,跨國公司們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繼法國達能、義大利帕瑪拉特、美國卡夫在中國乳業折戟後,2004年11月24日,又一家跨國乳業巨頭在中國轟然倒下,其名字叫荷蘭菲仕蘭科貝克公司。
在過去8年時間裏,公司並沒有實現過盈利,儘管它在中國南方乳品市場排名第三。 菲仕蘭(天津)乳製品公司全國市場經理蔡京說,近年來,眾多投資者湧入乳品市場,導致了生產過剩,大城市的乳品利潤率持續下降。看到近期這種狀況沒有太大的改觀,我們決定離開這裡。
一些行業專家則認為,這些跨國乳業巨頭不能在中國成功,關鍵原因是缺乏奶源以及高額的運營成本。其實令跨國公司最為困惑的,是中國奶品市場的培育,以及常溫奶常年不斷的價格戰問題。中國奶業協會王丁棉認為,跨國乳業公司不想把財力耗在這個過於混亂的市場。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在華投資乳業跨國公司,是給國內的乳品價格戰趕跑和嚇跑的。
2003年,菲仕蘭公司在全球的營業收入為45億歐元,其中有6.91億歐元來自於亞太地區業務。與2002年的7.2億歐元相比,下降了4%,原因就是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明顯下降?p> 除了金融行業、啤酒行業和乳品行業以外,跨國公司在電力和水務等市場也有了明顯的撤退動作,比如說美國電力公司和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
那麼,什麼樣的跨國公司能夠在華成為將來真正的贏家?博斯艾倫諮詢公司指出: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奉行先下手為強市場策略的時代已經過去,要想在未來的中國市場上獲益,商家必須重視遠期投資。
據博斯艾倫諮詢公司管理顧問皮特.馮.霍赫貝格分析,外國企業之所以在中國市場上失利,並不完全歸結為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在中國的外國公司往往過於強調中央集權,聽令於外國總部的遙控,不能因地制宜靈活處事。儘管中國擁有許多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素質良好,同時熟悉當地市場狀況的管理人才,外國公司卻往往傾向於任用外籍經理,這種做法導致公司在應對重大市場變化時反應遲緩。
國外一些評論家指出,以上公司的案例,將給那些熱衷於把中國市場想像成理想花園的外國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放眼未來,不難發現,將近四分之一的在華企業並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也就是說,他們將只是保持收支平衡或者甚至虧本。霍赫貝格說,由於利潤回報差強人意,大概三分之一的外資企業將在幾年之後撤離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