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聯社2005年1月20日報導,世界上最大的冰山近日在南極附近著陸。這不僅給那兒的科研基地帶來潛在的威脅,而且那兒的生態環境也面臨嚴重挑戰:企鵝群受到影響,數萬隻企鵝將被飢餓所困。
報導說,這座名為B15A的冰山有100英里長(1英里約為1.6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英里。科學家們本以為它將撞上美國McMurdo南極考察站附近的冰川(長約60英里),但是該冰山在距離3英里的地方擱淺了。
由於這座冰山對風及水流的影響,將導致該地區更多的冰塊堆積。這對處於那兒的多個南極考察站都有影響。不僅如此,由此導致該處的企鵝不得不搖搖擺擺的去110英里外的地方覓食。這也使得數萬隻幼年企鵝面臨飢餓。
《新科學家》雜誌1月20日報導,這座冰山也將使南極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的數量劇減。
紐西蘭的南極考察站負責人Dean Peterson表示,科學家們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座冰山移動。
又據路透社2004年11月3日報導,全球變暖與冰雪溶化導致的食物缺乏影響到南極的鯨、海豹以及企鵝等動物。報導說,冬季冰雪的減少使南極磷蝦(krill)的數量減少了80%。南極磷蝦又稱南極蝦,是該地區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英國南極勘查組(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有海洋生物學家Angus Atkinson介紹說,現在南極磷蝦數量只有七十年代中期數量的五分之一左右。這個變化是很明顯的。這些數據來自於參與南極勘探的9個國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二、北極的變暖
路透社2004年11月2日報導,由於全球的氣溫升高,北極冰層的溶化也在加速。
這項研究由來自於8個國家的250名科學家合作進行的。結果發現北極的氣溫升高是全球其它地區升高的2倍。《北極氣候影響評價書》(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的作者Paal Prestrud表示,我們正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巨大威脅。
Prestrud 介紹說,在過去的30年裡,北極的冰層減少了30%,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速。在幾十年後,北冰洋可能會在夏季時無冰。
報導說,由於氣溫升高,北冰洋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已經受到影響。凍土層的溶化使得房子及道路地基鬆動。此外,一些野生動植物,從北極熊到海豹,它們的居住環境也在消失。
環境保護組織WWF 的負責人Jennifer Morgan 表示,「這次大溶化已經開始」。她認為,如果不採取及時行動的話,這無異於是在利用北極做一個氣候變化的試驗。很顯然,代價將會是很昂貴的。
據估計,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到本世紀末,北冰洋溫度將上升4-7攝氏度。如果溫度持續在那個水平的話,格陵蘭島的冰層將全部溶化;屆時,全球水位將增高7米。
如果說南、北極的變暖問題已經很突出的話,環境惡化帶來的其它後果也不容忽視。路透社2004年11月2日報導,全球瀕臨滅絕的物種數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IUCN)的負責人 Achim Steiner 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物種滅絕的速度與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發現,這個速度比正常速度要超過1000倍。」
三、波羅的海不冬眠的熊
據路透社2005年1月14日報導,愛沙尼亞(Estonia)的暖冬使得600只熊提前數月從冬眠中醒來。
愛沙尼亞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愛沙尼亞國家森林管理局的資深官員Kalev Manniste說:「今年氣候一直溫暖潮濕。許多河流漲水,把許多熊從洞穴中趕了出來,無法繼續冬眠。」
當地媒體和獵人們在網際網路上寫道:全國範圍內,有很多熊在森林中游蕩,而這本應是它們冬眠的時候,以往人們還要過兩三個月才能見到它們的蹤影。
附近的俄羅斯冬天通常也非常寒冷,今年也變得溫暖起來。據報導,動物園中一隻冬眠的熊提前2個月醒來,還有一隻熊根本就沒有冬眠。
四、南亞的地震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南亞發生地震並引發海嘯,高達10米。這導致多個國家的至少數十萬人不幸喪生(據法新社1月22日數字已達22萬),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據《自然》雜誌2005年1月6日報導,這場地震是40年來最大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的第4大地震。
從南極到北極,從波羅的海到南亞,一系列發生的事情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這越來越多的劇變…
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或許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