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四大利益集團 您的位置在......

作者:人大社會學系 李強 發表:2005-02-03 04: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普通獲益者集團的人數在減少利益受損集團的人數在迅速增加如果多數人的利益受損改革便非常難以推進如何增加中間階層的人數是關鍵問題

    經濟學的核心是解決效率問題,社會學的核心是要解決公平問題。經濟學強調提高效率,但效率提高的同時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這樣社會學就來解決這些問題,核心是要實現社會公平。公平本身也與效率有關。社會資源分配如果太不公平,就會影響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至今,從社會集團利益角度來看,原來的社會分層結構全都變了。時代我們講「工人、農民、知識份子、幹部 " 這些基本社會群體,如果今天還用這個群體結構的框架去分析,肯定有很大問題,因為現在每個群體都大大分化了。比如農民這個群體,裡面也有很多百萬富翁,知識份子這個群體近來分化也很厲害。所以筆者試著從改革以來利益結構變遷的角度,把社會群體分成這樣 4 個利益集團 :    

    第一個集團 : 特殊獲利者集團

    這個集團在改革 20 年中是獲利最大的,比如民營企業家、老闆、經理、各種工程的承包人、市場上的各種經紀人、歌星影星等明星,以及與外資、外企結合的外企層等等。

    改革早期的那些「萬元戶 " 現在已經從這個集團退出去了,現在這個集團裡主要是大企業主、外資企業的僱員,都是些獲利很大的人,收入水平相當高。

    從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這個集團的心態還算穩定,但是現在這個集團感到了制度環境對他們的威脅,離散傾向很重,這是很奇怪的現象。這個集團在這場體制變遷中獲利最大,本應在改革中動力最強,但是他們現在對改革存有很大疑慮,不少人手裡都有外國護照,一旦有什麼問題,他們馬上就出去。

    當然這也與產權明晰有關,產權不明晰時,他可能還感到有自己的利益和動力在裡面,一旦明晰了,倘若他們的利益得不到保證,離散傾向就更嚴重。

    這個利益集團也包括國企的老總們。表面看,國企老總的收入相對是低的。為此老總們的抱怨很多,褚時健的例子比較典型,這個集團本來對改革的貢獻很大,但沒有得到法律認可的回報。所以這個集團一方面獲得了很大利益。另一方面也對現狀不滿。

    第二個集團 : 普通獲益者集團

    過去的研究證明,這個集團非常大,它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其中有一般幹部、一般工人、農民、職工等。筆者在 1996 年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讓被調查者比較從 1986 年到 1996 年的生活水平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結果城市居民中 83.6 %的人填答「上升很多 " 和「上升一些 " ,農村居民中 88.7 %的人填答「上升很多」和「上升一些」,填答「下降 " 和「較大下降」的比例很低。與此同時,在東歐做同樣的調查,所得數據卻完全相反。可見那時中國有一個很大的普通獲益者集團。

     1995 、 1996 年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普通獲益者集團的利益開始受損,收入增長開始停滯,很大一部分人開始從此集團退出去。本人 1994 年的調查還能證明,絕大部分國企職工還是屬於普通獲益者集團的,但是 1995 、 1996 年以後的調查卻證明,很大一批國企職工開始從這個集團中分離出去,進入了下面的一個集團 : 「利益相對受損集團」。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運行出現危機,經營不景氣愈來愈嚴重,突出的表現就是出現了大批失業下崗職工。

    隨著失業下崗問題的嚴重,普通獲益者集團中一個大的群體落入下面第三個集團,其表現之一是在流行語言中,「職工層」「工薪層」成了低收入層的代名詞。此種變化也是影響今天市場銷售、造成市場不景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80 年代中期以前,社會的最主要消費群體是城鎮的職工階層。職工階層是當時票證制度的主要獲益者,他們從城鎮或單位獲得各種票證,手持票證到市場上積極地購買各種消費品,特別是大件耐用消費品。而今天,這個集團由於經濟地位的衰落已經不能積極地消費了,這是很值得憂慮的。

    普通獲益者集團應該說是有消費能力的,但他們就是不消費,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前途的憂慮。 1995 、 1996 年以後,相對而言,他們的收入明顯下降,又加上醫療、住房、養老、教育收費等項制度的改革,他們發現,自己的收入基本上是三位、四位數字,而將來的每項改革都需要五到六位數的支出,所以他們不再敢消費了。筆者過去的研究將職工層稱為中國社會的「類中產集團」,就是說它處在類似於中間階級的位置上,這個集團的生活水平如果得不到保障的話,整個經濟就很難搞上去。

    第三個集團 : 利益相對受損集團

     1995 年以前,這個集團的數量不是很大, 1995 年以後由於大量失業下崗職工進入,這個集團的數量就比較大了。

     1998 年筆者調查過下崗職工問題,數據證明,城鎮登記的失業人數僅佔實際失業、下崗總數的 1/3 。目前,國家公布城鎮登記失業率是 3.3 %。如果以登記失業率乘以 3 ,實際失業率就超過 10 %了。最近一些單位為了壓低下崗人數,又將一些人改稱「離崗」,這樣報上來的失業下崗人數又被大大壓低了。所以對這個集團的人數不可低估。

    而且,這個集團的利益受損是比較長期性的。目前的一些調研表明,很多人的失業是長期性的。筆者 1998 年對下崗失業人員的調查證明,有 66 %的被調查者是 6 個月以上的失業,嚴重的還有 3 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失業。

    最近,筆者在《我國中等階層的代際更替》一文中寫過,這個利益受損集團不是由各個年齡段的人員組成的,它主要是由 45 歲以上年齡的人組成的,而這個年齡的人下崗以後就很難再找到工作了,所以這個集團利益受損的時間可能是比較長期的。

    但是,在中國的「孝道」文化下,一個特殊年齡段群體的衰落,也可能並不會對社會造成太大的威脅。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差異,可以在家庭內部實現經濟互補。換句話說,父母這一代失業了,但孩子起來了。  

     80 年代是父母給孩子錢,現在倒過來了,是孩子給父母錢。據調查,中國大城市中,現在是 20 - 35 歲的人收入高 ,45 歲以上的人收入低。過去我國是年功制 ,20 歲剛參加工作時收入低,在單位干的時間越長,收入越高,所以那時老人收入高。在市場經濟國家裡,中年人收入高,老年人收入低。但在中國目前的場景下 ,20 - 35 歲收入高 ,45 歲左右收入反而低。

    所以,在目前的經濟格局下, 45 歲以上的國企職工的利益受到了較大的損傷。但既然是一代同齡群體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代年輕人,中老年人在家庭內部可以得到補償,所以它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也可能不會太嚴重。

     第四個集團 : 社會底層集團

     1949 年以後,中國就打破階級了。從 1949 年- 1979 年,中國並沒有底層社會。那時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但也沒有明顯的「貧民窟 " 之類的現象。現在倒出現了「富人區」、「窮人區」。

    底層社會中的某些人帶有社會仇恨情緒。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啟發作用,所有的人都懂得基本的政治道理。這種反社會傾向和社會暴力傾向對改革威脅很大,已成為嚴重的不穩定因素,例如嚴重的暴力犯罪現象層出不窮,對社會損害很大,這是比較可怕的。

    中國正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但是,該制度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底層社會的狀況。根據全國總工會近年對失業工人的調查發現,只有 1.7 %的失業工人領到了民政部的救濟 ,25 %- 35 %的人拿到了單位的救濟,餘下的人就哪兒的救濟也沒有了。更何況,筆者 1998 年的調查發現,拿到社會保障金的人不是生活最困難的人,生活最困難的人並沒有拿到社會保障金。而且,目前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只是針對城市居民而言。而底層社會不光是城市居民,還有很大部分是從農村到鞘欣吹牧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