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似乎並不樂觀。
根據銀監會7月26日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二季度國內銀行貸款質量繼續好轉,不良貸款餘額和佔比繼續呈現「雙降」。其中最核心的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佔比大幅「雙降」。
但這只是能夠讓人暫時高興的數據結論。
銀監會指出,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如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行實行財務重組、政策性剝離不良貸款所致」。仔細分析之後就會發現,如果剔除工行財務重組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國內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將不降反升,其中,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將增加723億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剔除三家國有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和政策性剝離因素而導致的不良貸款下降因素,從2003年底到2005年6月底這一年半的時間裏,四大國有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餘額將會增加1100億元以上。
「這與2003年的貸款猛增以及2004年以來的宏觀調控不無關係。」在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王一江看來,更實質的原因是源於國有銀行與中央政府的博弈。
令人擔憂的明降暗升
7月26日,銀監會公布了二季度末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數據:主要商業銀行(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1637.3億元,比年初減少 5545.2億元,不良率8.79%,比年初下降4.43個百分點。其中,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0134.7億元,比年初減少5616.2億元,不良貸款率10.12%,比年初下降5.45個百分點。
按照銀監會的解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下降較多的主要原因是工行實行財務重組、政策性剝離不良貸款所致--通過財務重組,工行政策性剝離了6340億元不良貸款。
如果剔除掉工行財務重組對於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雙降」的影響,今年6月底,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將增至17977.3億元,比年初增加 794.8億元;其中,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將增至16474.7億元,比年初增加723.8億元。短短半年,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有如此增加,不能不令人擔憂。
這還不是全部。
事實上,從2003年底以來,與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大幅下降無不與財務重組和政策性處置有關。從2003年底中行和建行股改前夕到今年6月底三大國有銀行相繼完成財務重組,這一年半的時間裏,每個季度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都會比年初「雙降」:
2003年末,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9168億元,比年初減少1713億元,不良率為20.36%,比年初下降5.85個百分點;
2005年二季度末,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0134.7億元,比年初減少5616.2億元,不良率10.12%,比年初下降5.45個百分點。
這一年半的時間裏,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從19168億元下降到10134.7億元,下降了9033.3億元。
之所以2004年二季度和2005年二季度不良貸款大幅「雙降」,分別源於中行、建行和工行通過財務重組對總計10190億不良貸款的集中處置。
但如果剔除了政策性剝離因素,那麼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裏,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不是下降了9033.3億元,而是增加了1156.7億元!
而銀監會對於銀行業不良貸款的真實情況也相當清楚,從2003年底到今年6月底,銀監會就多次就不良貸款情況進行提示:「由於部分行業的盲目建設,防範新的不良貸款難度加大」、「不良貸款實現明顯『雙降』主要是6月份中行、建行和交行對不良貸款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考慮到在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土地項目清理後,一些撤銷和停緩建項目的貸款會形成一批新增不良貸款,實現全年不良貸款『雙降』工作難度加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下降較多的主要原因是工行實行財務重組、政策性剝離不良貸款所致」。
貸款猛增與宏觀調控
由於貸款形成不良有一個週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有銀行過去一年半以來不良貸款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於2003年和2004年發放的貸款成為不良。
從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正是這一輪經濟週期的高點,年均GDP增長率超過9%。2003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3萬億元,其中四大銀行新增貸款 16786.33億元:工行新增貸款3906.54億元;農行新增3554.33億元;中行新增2768億元;建行新增3557.46億元。
正是由於貸款猛增導致經濟出現過熱跡象,去年4月,中央政府開始宏觀調控,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由於宏觀調控必然導致某些行業的大起大落,與這些被「調控」行業相關的一些貸款開始成為不良。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StephenGreen日前稱,經濟週期走向下降階段,通常會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的升高。由於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企業利潤的減低,目前國內銀行發放的貸款存在成為不良貸款的風險,銀行的不良貸款還可能繼續攀升。
國有銀行股改後不良貸款增加一直是央行行長周小川擔心的問題。2004年5月21日,周小川在北京科博會.中國經濟高峰會上演講的主題就是《防止商業銀行在改革後繼續出現大量不良貸款的若干議題》。周小川講了7個問題,第7個就是「為了有效防止商業銀行在改革後繼續出現大量不良貸款,應盡力控制好經濟週期,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周小川指出,「實際上,銀行經營中最擔心的就是宏觀經濟的大起大落。在宏觀經濟『大起』時,誰都能夠看到銀行的經營情況比較好,利潤比較高,資產質量提高也比較快。例如最近幾年大家看到我國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每年在降低3-5個百分點,看起來情況很好。一旦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尤其在『大落』的情況下,有可能大量的不良資產會突然暴露出來,變得難以控制。」
打破銀行與政府的博弈
對於中國國有銀行改革有深入研究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王一江博士認為,國有銀行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博弈關係,正是這種博弈關係導致了2003年以來的貸款猛增、宏觀調控和實際不良貸款增加。
過去幾年,中央政府和央行對於國有銀行提出了不良貸款「雙降」的考核指標,要求國有銀行通過增加盈利能力來消化不良貸款。在國家控制著銀行存貸款利差的情況下,銀行只要多存多貸就一定能夠賺錢,於是國有銀行就拚命放貸,放貸多了盈利就會增加,就能夠有更多的利潤來消化不良貸款;同時,多放貸也可以擴大貸款的分母,從而稀釋不良貸款,達到降低不良貸款比率的效果,從而滿足中央政府的要求。至於貸款發放產生的風險,則要等到幾年以後才會逐步暴露,不會對國有銀行領導的短期機會主義行為構成約束。
這種情形在2003年十分明顯:國有銀行貸款猛增,盈利增加,不良貸款餘額和比率「雙降」。但是這樣拚命放貸的後果是宏觀失控,導致經濟過熱,最終迫使中央進行宏觀調控。而宏觀調控則導致了新的不良貸款產生,這就是國有銀行與中央政府博弈的結果。
「要想打破這個博弈,就需要真正割斷中央政府和國有銀行的關係,取消中央政府對國有銀行的干預,甚至改變中央政府通過制定一些指標要求國有銀行辦好的干預,讓國有銀行在與外資銀行激烈的競爭中改變自己資產質量不高的劣勢」,王一江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