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正描繪的拉薩,已是五蘊熾盛的拉薩。
最早在網上看見一篇報導,是說2003年夏天,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在拉薩接受43名外國記者的集體採訪,期間英國《衛報》記者提到了「蘑菇燈」,問向巴主席:「拉薩街道上的蘑菇形路燈與周圍環境不太協調,您喜歡這些燈嗎?您擔心拉薩會變得毫無特色嗎?」
而我們的主席似乎有點兒答非所問,把話一下子扯得很遠,說「胡錦濤同志非常關心拉薩老城區的改造」,接著又說「自治區和拉薩市政府也很重視老城區的保護和改造,並已投入資金近3個億,進行危房改造等」,然後自我表揚道:「老城區基本保持了藏民族的建築特色,保持了地方的風格,保持了八廓街原有的風貌,應該說成績是顯著的」。看來他並不打算理會什麼「蘑菇燈」。
於是美國《時代週刊》的記者再次發問:「您真的認為老城區的蘑菇燈跟周圍環境和諧嗎?」這一回,向巴主席聽清楚了,他正色道:「西藏歷史上沒有路燈,沒有可供借鑒的、西藏特色的路燈。你們可以去看一下八廓街的路燈,在我們能想像到的範圍之內,還是盡量賦予它一定的民族特色。可能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有的人認為它富有民族特色,跟拉薩的街區、周邊的風格協調;也有人認為它不協調。我不敢說這是最佳方案,但我們盡力了。八廓街的路燈是我親自負責的,專門找了一些懂行的藏族人,請他們提意見。由於歷史上沒有可借鑒的,可能不會令大家都滿意。」言下之意,似乎只要是「我親自負責」的,當然具有「民族特色」。
真有意思,我得去瞧瞧這「蘑菇燈」。幾天後,從內地回到拉薩的我果然看見了向巴主席「發明」的路燈。呵呵,全長不過一公里的帕廓街上竟然併肩接踵地出現了近百個路燈(真抱歉,我的工作太馬虎了,竟然忘了從頭到尾數一遍),可謂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燈桿很高,似乎是金屬質地泛著黃銅般的光澤,光禿禿的,直到頂端突然一層層地,湧現了一堆巨碩的白色燈泡。從我當時所拍的照片上可以數得出,一共四層,十九個燈泡,看上去頭重腳輕,似乎不成比例。
如此密集的路燈,後來得知造價昂貴,竟然每個都在萬元以上。到底是用什麼特殊材料做成的呢?仔細看看,有的燈桿已經殘損,甚至底座還有塌掉一角的,露出了那並非金屬的質地而類似石膏的成份,那是不是十分低廉呢?有的燈桿已經傾斜,令人擔心會不會哪天突然倒下,砸在終日川流不息的轉經者的頭上?許多燈泡破裂了,不見了,是被調皮的孩子們用石頭打碎的,還是被西藏灼熱的烈日烤得炸開了?說實話,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明白,在飄拂著五色經幡的西藏民居所環繞的轉經路上矗立著的這些路燈,有多麼地喧賓奪主,既不賞心,也不悅目,還不經久耐用,顯然是又一個豆腐渣工程。
或許向巴主席認為這路燈像蓮花不像蘑菇,可問題就是,它怎麼那麼像亂糟糟的蘑菇,而不像盛開的美麗蓮花呢?外國記者說得沒錯。
──《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