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 石油將繼續貴下去直到世界經濟衰退

發表:2005-08-25 21: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紐約市場原油價格每天、每星期變化不定,至今已突破每桶67美元價位。法國《世界報》認為,長期以來,三種決定性因素促使原油價格走高,即石油產量減少、為控制石油而進行的政治爭奪、亞洲經濟增長和維持西方消費導致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上升。

 並非價格上漲就會使需求減少

「油價不會走低,除非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他補充說,到明年3月31日,「我們可能會看到油價達到每桶90美元。」

從1859年到2004年,這145年石油時代裡,全球需求歷來都由供應予以滿足。

世界經濟2004年經歷了25年間最強勁增長,石油需求增長超過預期,達到 3.4%,而2005年將至少達到2.6%。如今,全球平均每天對石油的需求是8400萬桶。國際能源機構認為,世界石油需求量每天將增加180萬桶,美國和中國佔日增加量的40%。這一需求量即便所有油田都足量供油,也僅能滿足需求。一旦有罷工、破壞或地區衝突,供應量就會下降,相對短缺局面會促使油價走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油需求仍將保持旺盛。經濟增長和全球人口增多將促使石油需求每年增加大約1.5%。各種數字表明,石油需求與價格相比,相對而言不具有彈性。換言之,並非價格上漲就會使需求減少。

在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雖然油價相當高,但汽油和柴油消費仍強勁增長。美國需求量預計將從前年每天2003萬桶、去年每天2052萬桶增加到今年每天2080萬桶。

分析師認為,美國消費者之所以還在燃燒更多汽油,其中一個原因是整個20世紀90年代能源成本都很低,而目前汽油和其它燃料的價格還沒有漲到促使人們採取節約措施的地步。

第二號石油消費國中國還將消費更多化石燃料,為經濟提供動力,滿足世界對其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價格飆升在相當大程度上由兩個大國的需求造成,並非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機時的短缺造成。

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菲利普.弗萊傑說:「油價不會走低,除非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他補充說,到明年3月31日,「我們可能會看到油價達到每桶90美元。」他列舉了一些因素,包括石油製品緊缺,還有北半球即將到來的冬季,石油需求那時往往會達到季節性頂峰。

 供應卻沒有按照預期增長

石油屬於不可再生的能源,總有一天會開採殆盡,但這一天何時到來,地質學家和經濟學家有著不同預期

經濟增長了,需求增加了,但滿足新需求的石油供應卻沒有按照預期增長。儘管1999年以來油價持續走高,但石油部門所需要的生產投資卻沒有實現。以未開採油田為依托的市場安全係數減弱,造成目前平均油價比5年前高出兩倍。

對這種狀況主要有三種解釋:一是非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尤其是俄羅斯沒有遵守增產承諾。二是美國希望伊拉克石油工業大規模復興,但這一期望迄今仍是代價高昂的幻想。三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主要產油國、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不希望充分提高生產能力,特別不願讓國際大公司直接介入它們的油田。

石油屬於不可再生的能源,總有一天會開採殆盡,但這一天何時到來,地質學家和經濟學家有著不同預期。

美聯社記者馬特.克倫森近期發表一篇文章稱,一個人對「石油產量峰值」的看法取決於他認為何種力量控制著市場。贊同經濟力量最重要的人認為,目前油價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快速發展經濟體需求激增。高油價最終應促使消費者減少使用,生產商提高產量。

但一些地質學家說,就石油而言,自然力量勝於經濟力量。他們認為,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挪威等主要產油國已盡力開採石油。提高產能的唯一途徑是開發更多油田。然而,除個別例子以外,地球上已沒有太多新油田可供發現。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肯尼思.德費耶預測將出現「永久性石油短缺」。

這種悲觀態度可以追溯到1956年,一位名為金.哈伯特的地質學家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70年達到頂峰。

美國石油產量1970年確實達到頂峰,繼而穩步下降,即使後來又發現不少新油田,也無法扭轉這一趨勢。大油田先被發現以後,新油田發現的速度會下降,因為其餘都是規模小和難發現的油田。

這些專家認為,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資源保護措施和新技術才能彌補供求差距。

也有不少人懷疑這種悲觀局面是否會成為事實。溫切斯特能源經濟戰略研究諮詢公司的邁克爾.林奇說:「這麼想真愚蠢。工業文明不可能轟然倒塌。」

 三國決定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平衡

最近4年出現的威脅或變化,把這三個主要產油國拖入了一場戰略混亂漩渦,石油進而成為相關國家的脆弱之源和依賴之源

石油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原材料依然是世界經濟的血脈。中東佔有世界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併擁有世界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二,中東石油脈搏的跳動將越來越快。

三個國家決定著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平衡:

──沙烏地阿拉伯受到帶有越來越強烈原教旨主義色彩的政治和宗教不同政見困擾,傳統石油盟友美國和其他消費國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伊拉克自2003年春季以來一直處於軍事佔領之下,看來仍將是武裝衝突頻發和恐怖活動的場所,遠未實現美國要在中東腹地立即建立民主樣板的夢想;

──伊朗2005年進一步接近於擁有與核武器相關的技術,因此被西方視為中東地區不斷增長的威脅。這使一些人認為,美國可能對伊朗實施軍事干預。

最近4年出現的威脅或變化把這三個主要產油國拖入了一場戰略混亂漩渦。此外,一些互不關聯的社會、種族或政治危機在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和印度尼西亞相繼出現。石油引發或加劇著這些產油地區的緊張局勢,進而成為相關國家的脆弱之源和依賴之源。危機交織在一起,又加劇了市場動盪和投機活動。

 20年前的油價比現在「貴」

需求持續增加,石油資源逐漸耗盡,但市場因政策造成的結構性生產過剩仍然只認可低油價

許多消費者現在覺得石油太貴,然而果真如此嗎?

按實際價格計算,如今的油價尚比20年前低,幾乎不比二十世紀30年代初高。自30年代以來,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加20倍,資源變得更加短缺。

所以,石油理應變得非常昂貴,而它卻違背市場邏輯保持著廉價。

事實上,市場規則只有在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能自主採取行動的情況下才起作用。

德國《時代》週報報導說,20世紀70年代初之前,南方產油國把自己作為市場參與者的主權交予少數跨國石油聯合企業,參與分紅10%至20%。由於擔心這類不公正合同無法持久,跨國石油公司過去40多年間儘可能多地開採石油,以便把石油收入投向國際金融市場。

這種情況一方面使跨國石油公司成為全球金融實力最雄厚的聯合企業,另一方面造成潛在生產過剩,使油價降至每桶1至2美元。中東國家的大量石油成了美國和歐洲大眾消費的基石,而中東國家無可挽回地失去了一部分天然財富。

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本國居民不斷施加壓力,甚至連獨裁者也不得不國有化整合石油工業。產油國因此收回了部分市場主權,結果是油價因1974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和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而兩次飆升,先從每桶2美元升至10美元,然後升至40美元。

德國《時代》週報說,儘管形式上獲得了對石油資源的主權,市場力量仍被證明只是一個小插曲。產油國統治者繼續傾向於與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作骯髒交易。由於缺乏民眾監督,產油國政府繼續違背可耗盡原料的市場邏輯,大量開採石油。工業國則成功地使市場規律在石油領域不起作用:需求持續增加,石油資源逐漸耗盡,但市場因政策造成的結構性生產過剩仍然只認可低油價。

法國《世界報》記者伊夫.科歇疾呼國際社會重視這次油價上漲帶來的衝擊,在他看來,這一次將不會出現重返石油及其產品長期低價的局面。廉價石油時代將就此終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