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美國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國是世界大工廠,生產價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個培訓基地,專門培養資訊技術人材。資訊技術(IT)這一行,曾是華人移民的金飯碗,曾幾何時,愈來愈多的印度公司來美承包業務,重重地打擊了行內的華裔精英。很多人都在問:在美國資訊科技市場,華人還有多少機會?
普達科技有限公司(Premium Technology Inc.)總部離華爾街僅有一個街區,其一百多位員工分布於紐約市、新澤西州和康州,不過其研究發展中心設在北京和深圳;普達總裁梁偉坤 (Kenny Leung) 說,公司在紐約接單,但生產基地在北京。「美國的客戶給我們打電話,但真正接電話的人卻在北京。」梁偉坤說,事實證明公司的路走對了,不僅公司的產品好賣,而且系統維護也很方便;客戶24個小時打美國電話,白天的電話由這邊回答,晚上的電話轉到那邊。
「兩邊都是白天工作。」他的科研隊伍主力是華人,技術夠硬,「是尖子中的尖子」。公司的企業文化一致,「 我說的他們都懂,他們講的我也明白。」
儘管紐約的資訊技術(IT)諮詢公司多達幾千個,但是普達科技是為數不多的華人企業,也是少數比較成功的華人公司之一。在美國現時流行技術外包情況下,該公司不僅沒有被擠出局,反而趁勢壯大自己,專門為美國大公司提供諮詢服務。目前公司客戶都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大銀行,如荷蘭銀行(ABN AMRO Bank)、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花旗銀行(Citibank)、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ed)和英國匯豐銀行(HSBC)。就連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也在其客戶名單上。
梁偉坤總結說,公司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行業經驗和優秀的管理團隊。管理人員中英文兼通,沒有語言障礙。因為公司總部位於紐約,美國公司也不必擔心智慧產權問題。在印度公司大舉進攻美國之際,該公司視印度公司為競爭對手,其產品不僅比印度公司的質量高,而且其價格比印度的還低。梁偉坤說,該公司正在為華人公司進入美國資訊技術領域打開大門。
技術外包 降低成本
自2000年以來,美國的資訊技術工作大量移到國外,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過去兩三年中,這種趨勢越演越烈,勢不可擋。印度公司首先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在短短几年間成為美國最大的承包國。
花旗集團(Citigroup)的一部門副經理戴安迪博士,親身經歷這一發展歷程。他於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第二年來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攻讀人工智慧博士學位;1995年,他從該校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又在史丹福大學獲得電腦碩士學位。他目前在該集團的公司與投資銀行內做
追蹤市場趨勢的工作,制訂模型或提出報告,為交易員操作提供支援。 他說,這幾年美國技術工作一直往外走。「公司都是要賺錢,不管工作丟失不丟失。」
他認為外包也是一個創新,而美國就是靠創新而強大;限制外包,也就是限制美國的發展。在2002年時,花旗集團光程式師就有6000人,比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公司(Microsoft)程式師還多。但上市公司每個季度都要公布盈利報告,盈利不好就要走人,公司總要設法開源節流。節流的方法之一就是裁人,有的部門裁員達到40%。
他說,危機也是商機,印度人抓住這一機會。1998年時,千年蟲(Y2K)的到來讓美國公司人心惶惶,因為美國人沒有時間做這個專案,印度人就乘虛而入。有了這些專案的經歷,它們更容易爭取美國客戶。2000年過後,印度公司用低價殺入美國市場;接著,外包興起,也促進印度大型電腦公司的發展。現在,印度有的軟體公司程式師超過兩萬人,而中國的軟體公司沒有超過五千人的。
戴安迪認為,華人要想在該行業保住職位,只能不斷發展完善自己,有的工作裁員的可能性很小。例如,級別越高,裁員的可能性越小;能力越強,走人的可能性越小。另外,越靠近交易前臺,裁減的可能性也越小。他反問:「你總不能讓印度人在印度幫美國人分析美國股市行情吧?」
印度人善用傳幫帶策略
許多華人認為,除了印度軟體公司使用低價戰術進攻美國市場外,在美國的印度技術人員也採取「傳幫帶」的策略,把一些技術和經驗不怎麼樣的菜鳥引入技術工作崗位,把其他族裔的員工逐一排擠出這個行業。
來自北京的黃倩對此體會最深。她是中國大陸恢復高考後考入北京外語學院的第一屆學生,1990 年,她來美國加州大學讀語言學的碩士學位,1995年,她改讀電腦專業,獲得電腦碩士學位後,在一家美國大銀行做資料庫管理工作。去年,兩家銀行合併後,她就失去工作。
黃倩說,她過去的工作現在由印度來的工程師來做,因為公司這方面工作被一家印度公司承包了。「印度有四大電腦軟體公司,還有多如牛毛的小型諮詢公司。」它們聯手在美國承包工程,然後再把工作帶回印度,印度公司再派人員來這裡做維護工作。她用一個同事的話說:「公司每個房間裡都有印度人。」
她認為印度人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有團隊精神,具體的方法是傳幫帶。一個業務高手先把活承攬下來,然後再招聘兩個新手,高手分配活計給新手做;新手一兩年後出頭;然後,他們出去再帶新人。
黃倩說,華人心態與印度人的不同,華人都是想把工作干好就行了;但是印度人不甘心做個程式師,眼睛盯住管理階層。一旦當上經理,他們就有僱人的權力,這樣用不了多久,他的下級全是印度人了。有的印度人還向外放話:「如果不是身份問題的限制,這裡就會全是我們印度人。」黃倩離開的那家公司食堂就提供印度餐,因為印度員工太多。
技術領域 不能退讓
一般說來,華人新移民語言不行,但數學較好,因此,為了在美國這個新大陸生存,許多人放棄原來的專業,專攻與數學有關的會計和電腦專業。但自從外包興起後,華人的擅長行業面臨挑戰,許多中國人在不知不覺中被趕出這個行業,有華人驚呼 「狼來了」。
黃倩希望華人不要放棄這個行業,目前,許多華人紛紛離開這個行業,轉行到其他部門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華人子女也不願意做電腦工程師。她說:「這是非常危險的。」
她說,印度人把資訊技術行業看成讓印度出頭的一個絕好機會。她不止一次地聽印度員工說:「電腦生產出來就是要拯救印度的。」(The computer is made to save India.)印度人的一個優勢是英語好,因為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雖然中國人聽不懂印度腔英語,但美國人能夠聽得懂。黃倩經常聽到他們得意地說:「我們說英語。」
她說,為了服務這些流動的印度工程師,美國現在出現一種叫 「工作簽證住房」(H-1B visa housing)。許多印度工程師是通過工作簽證來到美國,他們一般在一地做專案,三個月做完後再去另一個地方,因此,流動性高的他們不易租到房子。有些印度裔美國人就把自己的房子向印度人出租,主人住在中間一層,上層闢為電腦室,能24個小時上網,地下室隔成一個個小房間,供這些工程師休息。作為一個華人,她常被印度人取笑「開餐館去吧」,她的感覺是,狼已經來了。
「他們採用團隊精神有組織地進攻,集中力量攻打資訊技術。」中國人已經被趕出資訊技術行業,而且毫無防備。印度人中還有一個說法:一個印度人做頭,第二年全是印度人;一個中國人當頭,第二年就剩這個中國人。因此,她呼籲中國人團結起來,奪回這個領域。
低價戰略 攻佔市場
人人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中國的產品之所以在美國無處不在,是因為它質量好、價格低;現在印度人無處不在,就是因為他們能以較低的價格做出質量較高的程式。低價是他們進攻美國的主要法寶。
臺灣來的金女士親身經歷被印度人取代的過程。她於八十年代初從臺灣移民美國,她有臺灣東吳大學外文系的文憑,但在美國,外文等於沒有專業。「那時候,華人都是學習會計和電腦。」因此,她在紐約皇后學院拿個電腦碩士學位,此後,她都是在美國大金融機構編程式,工資也不錯。
但是,2001年情況發生變化;當時,她所在的銀行準備更新系統,許多公司都來競標,印度公司也是競標者之一。這些公司所做的演示差不多,但是印度公司的出價最低,比其他的要低30%,而且交貨時間比其他的要早,公司最後選擇印度公司來做。
現在,人們把這些印度工程師稱為低花費發展者(low cost developer)。他們的工資只有美國人工資的60%到70%。她說,這些印度工程師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因為想來的人較多,來的人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他們聰明、勤奮,又是單身。工作時間也很長,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工資由印度公司發放,生活補
貼由美國公司提供,每人每月2300美元。
接著,印度公司派人和他們一起工作,這些印度人把在印度寫的程式拿到這裡測試。她的部門一開始只有七、八個印度人,後來印度人達到50人。印度人主導他們的工作。她說:「公司讓我們訓練他們。」2004年3月,在訓練完成後,公司就把她和其他人解雇了。她說,儘管她學歷高,經驗豐富,但尋找原來的工作不太容易。她常常被認為是條件過好(overqualified)。
領頭羊 作用大
印度公司來勢凶猛有許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印度的資訊技術產業有幾隻領頭羊,這幾隻領頭羊先佔領美國市場,然後再把其他中型和小型技術公司引入。現在看來,這種羊群戰術頗有成效。
印度資訊行業最大的領頭羊是資訊系統技術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Ltd.)。據其網站(www.infosys.com)介紹,該公司目前有...806人;截至2005 年3月31日,公司營業收入達15億9200萬美元,稅後利潤為4億1900萬美元,而且公司有現金和相當於現金的流動資金達6億8800萬美元。它從美國外包中獲得迅速成長。但該公司的歷史並不長,它於1981年誕生在印度,公司的戰略是根據發達國家的市場需要開展自己的業務。例如,它於1996年開展電子商務服務,1998 年進行企業解決方案實踐,1999年將業務重組成軟體工程、技術實驗室等部門。但是,它又立足印度國內,1993年首先在印度發行股票。1999年,該公司來美國那斯達克市場掛牌,成為在美國上市的第一家印度公司。
它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作為主戰場,1987年,它把第一個國際辦公室設在美國,現在它在美國設有三個研究發展中心。它的英國辦公室設於1996年。 1997年,它的另一個辦公室在加拿大成立。1999年,它的辦公室擴展到德國、瑞典、比利時和澳洲。它的法國和香港辦公室設於2000年。日本發展中心成立於2001年。第二年,它在荷蘭、新加坡和瑞士也有了辦公地點。到發達國家承包工程給該公司帶來豐厚利潤。成立之初,該公司在國內十多年間盈利一直不高。但是,自從它進入美國外包市場後,公司盈利猛增。例如,1999 年它承包一些千年蟲工程後,當年公司營業收入達到一億美元,第二年營收翻番,達到兩億美元。2001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又翻了一番,為四億美元。2004 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10億美元大關。公司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性資訊技術承包公司,在世界上
也屈指可數。
華人觀念 需要調整
現實情況是,印度人大舉進軍美國資訊技術產業時,華人大批離開該行業,這一方面有大背景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華人自身觀念方面的原因;因此,有的華人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調整華人自己的觀念。
朱女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企業管理系。到美國後,她進入一所大學攻讀電腦碩士,1990年畢業後就從事資訊技術工作。她說,做這一行經驗不太重要,有個兩三年就差不多了,但因新技術不斷出現,故人們還需要學習新的東西。她認為印度人在語言上佔有很大優勢。對美國人來說,他們的英語就像中國人所說的外地口音,反正美國人能夠聽得懂。經理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溝通,因此,印度人佔了很大的便宜。她說:「我也不想當經理,英語不好沒法管,而且,技術好,到哪裡都有飯吃。」
她認為,印度人得勢的另一個原因是能夠與經理處好關係。她表示,許多印度同事喜歡拍馬屁,見風駛舵;如果經理說是白的,不管是黑是白,他們就說是白的。「這可能與他們的殖民地文化有關。」經理也需要搖旗吶喊的人,而華人還有憑本事吃飯的觀念,幹活比較認真。她說:「我對搞人事關係很反感,到美國來不就是想逃避中國那樣的複雜關係嗎?」她認為美國人做經理比較公平,他們有人權和平等的觀念。
當然,印度人的優點不能否認。為什麼外包都被印度包去了?因為他們的確有競爭優勢。例如,他們工資低、敬業、像苦行僧一樣生活。「光憑耍嘴皮子不行。」像現在中國的產品一樣,他們質量好,價格便宜,易於管理。「美國人也是抱怨,但是沒有辦法,經濟國際化了。」現在美國人的印象是:中國是世界大工廠,生產價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個培訓基地,專門培養資訊技術人才。
她說,華人第二代的職業取向也與第一代不同。華人孩子現在不願意學資訊技術,都是要學商業和金融。她的兒子現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數學和金融,準備將來要做執行長或金融長,「野心勃勃」。很多華人的孩子去讀工商管理碩士,要當經理;而印度的下一代還是要讀工程和醫學。
工作消失 熱情下降
華人電腦培訓班的冷熱是電腦工作的晴雨表,在電腦熱興起時,紐約的華人電腦培訓班到處開花;隨著電腦工作大批向印度轉移,華人電腦培訓班紛紛倒閉,剩下的也另尋出路。
現在的藍數據職業培訓中心過去名為藍數據電腦培訓,培訓中心總裁陳勁松說起過去的輝煌仍然激動不已。他說藍數據1997年開辦,正趕上電腦熱,當時,華人來學習電腦的特別多。「在這裡培訓三個月,出去就能找到好工作,一般的年薪為七八萬,最高的有十多萬。」因此,它的廣告語就有「高薪工作發源地」的提法。培訓中心員工最多時達到20人,教師有五六十人,學生上百人。「每天教室裡都是滿滿的。」當時開設的專業都是最好找工作的,如資料庫管理、程式設計和網路工程等。「學生一出去就能找到高薪工作,還常常回來向學校表示感謝。」但是,自從資訊技術工作外包以後,「華人學生逐步減少,後來就沒有了」。他認為這有兩個原因。一是這類工作流到印度去了;二是中國人不抱團,而印度人抱團。印度人當經理,部下都是印度人。「華人不請華人,怕位置被擠掉。」於是,華人的結果是失業、轉行或回國。因此,該校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美國人。他說,電腦熱時,僅紐約有名的電腦培訓學校達30多家,無名的學校有60家,現在僅餘四五家。因此,該校很早就向主流社會轉移,目標是將來辦成正規的商學院。
紐約電腦學院的負責人費東宇博士說,該電腦學院有七年的歷史,1998年和1999年兩年非常好,那時候培訓學校的廣告有40多個,現在僅剩下10%左右。過去是工作多,等著人去上班,學生一出去就是六七萬的工資。「現在工作到印度去了。」因此,現在培訓學校很難做。但他認為,接受電腦的系統培訓非常必要,「本領高的人會有出路。」
中國機會 快要到來
目前,美國的資訊技術工作大部分轉移到印度,不僅為印度培育出幾個大型軟體的跨國公司,而且使印度形成國際上著名的軟體基地。印度也乘機發展資訊技術產業,試圖稱霸世界;但是,業內人士指出,印度的優勢即將用盡,美國的外包將有可能向中國大陸轉移。
普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於醒鶴認為,五到七年間美國外包印度將會停止,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因所致。印度的專業人才儲備即將枯竭;他說,現在已經有一些跡象表明,印度的軟體工程師已經不足,一些高中畢業生接受短期訓練後承擔本科畢業生的工作。他舉例說,一家印度公司把有關人員的簡歷傳到美國公司,從簡歷上看,該印度工程師像是大學畢業,但從信的專業水平看只是一個高中生。因此,有人估計印度可能找不到本科畢業生了。同時,轉移到印度的成本開始上升,如果持續上升到高於中國大陸的水平,外包很可能向中國轉移。
於醒鶴是資訊技術的資深工程師。他從小隨家人從臺灣移民到南美,後來到美國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讀理論物理。畢業後他就到華爾街的大型金融公司做軟體設計,最後做到程式專案經理。他參與設計的專案包括客戶資料庫、產品資料庫和交易處理系統。其中一個程式是在每筆交易後,終端可以立刻反應出整
個系統的盈虧,以利經理及時處理。
他認為,美國資訊技術外包是一個趨勢,過去三四年來,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外包量只是全部技術的10%,最終可能達到30%或 40%,不可能全部外包。然而美國外包量的80%到90%去了印度,為了承包美國的資訊技術項目,印度專門建立相關設施,其水平和美國一模一樣,「美國有什麼它就有什麼」。因此,美國人在那裡覺得很方便。印度過去不承認智慧產權,但為了拉美國的生意,印度的軟體協會遊說印度政府,現在,印度也有智慧產權保護法。另外,印度的政治制度和英語讓美國覺得比較熟悉和親近。
但是,印度的價格現在開始上升。例如,過去在印度做項目可以節省一半的花費,現在只能節省30%,而在中國就可以節省一半。中國的工程師數量充足,中國的智慧產權保護正在得到改善。但是,印度公司接的都是幾億美元的項目,而中國的項目僅為幾十萬美元。主要問題是,現在中國缺乏成功的樣板,一旦有成功的案例,美國企業就會走向中國。
於醒鶴認為,儘管技術語言都是英語,但談項目主要依靠面對面的交流。而且,有關金融的項目只能在紐約談,也可能只能在華爾街上談,因此,他們公司就具有這樣的優勢。他認為資訊技術外包的大門就要向中國打開了,他們公司可以做領頭羊的工作。
踏實做事 穩步前進
在美國,沒有過去的成功記錄將很難獲得大型項目,因此,在一開始時總要從小的項目做起。當自己的經驗和信譽積累起來後,以後的工作就容易多了。梁偉坤認為這正是他的公司的優勢。
梁偉坤具有中美教育的背景,他於八?年代初從中國深圳移民美國。1987年在曼哈坦華埠讀完高中後,他進入紐約科技大學(New Yrok Polytechnic University)學習電器工程。後來,他又去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電腦專業碩士,但一年後就離開學校。他最後獲得丕士大學(Pace University)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隨後,他獲得幾個美國銀行的工作經歷,先後在花旗集團和紐約銀行做技術工作。這些經歷不僅給他瞭解銀行需要的機會,而且也讓他建立許多人脈關係。2001 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被炸後,紐約金融業受到重創。許多資訊技術諮詢公司倒閉。梁偉坤說:「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當時他決定辭職,專心干自己的事業。
當時,紐約有很多華人創辦的資訊技術諮詢公司,梁偉坤說,這些公司什麼都做,但什麼都不精。「我們集中做金融業,因為我們有金融業的經驗。」公司許多管理人都有美國金融業的經驗。例如他的合夥人羅會國(Michael Luo)是華中理工大學的博士,曾經在英國匯豐銀行工作。公司還聘請一些從美國大銀行出來的美國人做銷售人員。「因此,我們都是找執行長一級(C- level)的人談項目。」梁偉坤說,行業經驗對他的公司幫助很大。公司外出談專案,對方總是要問「做過什麼」,他們就把給這些大銀行做的東西拿出來。他們的對手主要是印度人的公司,結果,他們的出價比印度人的還便宜,因此,項目很容易拿過來。現在,該公司除了承接設計項目外,還給兩個大金融機構維護系統。同時他們的產品銷路也很好。例如,其票據融資系統在美國市場熱賣。
梁偉坤說,中國人在技術上沒有一點問題,他的公司有很多中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另外,還有許多人找不到進入美國的門路。他歡迎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加入他的大家庭,訪問他的網站(www.premiumIT.com)。他希望他的公司能為中國公司進入美國打開一個大門。
梁偉坤認為美國人最擔心智慧產權的保護問題,總怕自己的技術被人偷走,這也是中國公司進入美國的一個障礙。他表示,他的公司沒有這些問題。「我就在紐約,為那麼多的大銀行都做過,他們就很放心。」他也不擔心紐約這裡有幾千家資訊技術諮詢公司。梁偉坤說:「我們有自己的優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