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全球鷹」
9月15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保羅.赫斯特上將在美國空軍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稱,美國空軍準備將「全球鷹」無人偵察機部署到西太平洋地區的關島。同時,美國空軍還將在韓國部署「捕食者」戰術無人機。
圖:「捕食者」無人機
圖:「掃瞄鷹」小型無人機
圖:「影子 600」無人偵察機
近來,美國駐歐洲、中東、拉美,甚至本土的軍事基地都在醞釀縮編,而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卻正顯著增強:B-2、F-15E、「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此次連被視為美國「壓箱底」的先進武器「全球鷹」型無人駕駛偵察機,也將出現在西太平洋地區。這引起國際輿論高度關注。
實施廣域偵察的首選戰機
從美軍對整個亞洲的監控需要來看,高空、長航時的「全球鷹」型無人駕駛偵察機最符合要求。 「全球鷹」機身長13.5米,高4.62米,翼展35.4米,最大起飛重量11622千克,最大航程達25945千米,自主飛行時間長達41小時,可以完成跨洲際飛行,一天之內可以對約13.7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偵察。飛行控制系統採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可自動完成從起飛到著陸的整個飛行過程。
「全球鷹」可同時攜帶光電、紅外感測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雷達獲取的條幅式偵察照片可精確到 1米。儘管美國的衛星也號稱能偵察精確度能達到1米(實際約為7米),但由於衛星為定軌運行,其偵察的範圍及時間都受到限制。「全球鷹」的機動性使它能不間斷地對目標實施高清晰的偵察,且不容易受戰術偽裝的欺騙。更重要的是,「全球鷹」的圖像能直接實時地傳給指揮官。
「全球鷹」頭幾架原型機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執行偵察任務。隨後經過對「全球鷹」無人機在戰場上越來越多的應用,美軍逐漸拋棄了原來只是將其作為一架能夠按照預先指定路線飛行並收集情報的一個自主平臺的概念,而是開始考慮將其作為一個能夠遙控、迅速對戰場變化做出反應的飛行器。為此,美國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正在研製新型「全球鷹」,增加了所謂的「即插即用」的特性(即可根據任務需要,安裝不同類型的有效載荷)。控制人員可以通過虛擬網路在全球範圍對該機所載荷的偵察、武器、導航等系統提供有效的指揮控制。
謀求恢復冷戰弧形封鎖線
關島是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基地,被稱為太平洋的十字路口。關島是美國屬地,在那裡擴建設施、增加人員和艦隻,不必考慮同駐在國的關係等。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關島地處東南亞和夏威夷之間的廣闊太平洋中部。艦隻從這裡啟航,4天之內即能抵達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和馬六甲海峽,不用20天便可到達美國西海岸。
從韓國,到日本本土、沖繩、關島,到美軍隨時可能重返的菲律賓、新加坡,再到阿富汗,如果加上美國正在緊密接觸的尼泊爾、蒙古、緬甸、越南,一個包圍圈儼然已經成形。這個包圍圈中,關島成為了美國三條戰略線的「交點」--太平洋戰區的「基點」由夏威夷向關島延伸;東亞地區的重點由朝鮮半島向關島方向南移;歐亞大陸的戰略重心則由歐洲向亞洲方向移動。用一位美軍將軍的話說,關島這個美軍在亞洲的 「戰略漂浮島」,已經轉移到了雷達屏幕的中央。美軍駐亞洲各國的軍事基地與關島基地互為補充、遙相呼應,決定了這個包圍圈未來的模樣。正是基於此,美軍一直想把關島變成一個可對西太平洋地區實施直接戰略偵察監視和戰略轟炸行動的前沿基地。「全球鷹」無人偵察機一旦部署關島,美國空軍將能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實施偵察,該機從關島起飛,並從希卡姆空軍基地進行控制,在返回基地前,它能飛至日本海或中國東海並停留16小時,或飛至馬六甲海峽並停留12小時。換句話說,屆時美軍的「全球鷹」型無人駕駛偵察機將具備全亞洲抵達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赫斯特還聲稱美國在關島部署「全球鷹」無人偵察機還需尋求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的幫助和支持。這也反映出美國正在努力加強與韓國、日本、東南亞等一線國家的軍事同盟關係,並加強在關島等地的二線軍事部署,以謀求恢復 20世紀50年代對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弧形封鎖線。
鞏固軍事打擊「一線陣地」
那麼,為什麼美軍在關島部署以偵察能力見長的「全球鷹」無人偵察機,而在駐韓美軍基地卻部署更強調作戰功能的「捕食者」無人機呢?因為駐韓美軍基地是美國在東北亞實行威懾政策的體現,也是威懾失效時給對手以強大軍事打擊的主要前沿基地。「捕食者」分為A和B兩種型號,除了監視和偵察設備,還能夠攜帶 「地獄火」空地導彈,能執行從監視到打擊的各種任務。迄今,美國已在東北亞地區建立了呈三線配置的軍事基地體系,第一線基地由駐韓美軍基地構成,第二線基地由日本的三澤和橫日空軍基地構成,美國關島和夏威夷軍事基地則構成該基地體系的第三線。在這一基地體系中,駐韓美軍基地作為美國在東北亞軍事力量的指揮中樞和保障中心,是美國東北亞一線最前沿軍事基地的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