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賣東西一般都是不二價,但房地產和車子就例外了。東方人就地還錢的本事只針對小物品好使,碰到佬美式的仲介或代理商的漫天開價,我們就沒轍了。而且根據統計,在美國汽車推銷員的誠實度最難獲得人家的信任。
最近有必要換車,由於年青朋友的建議,內人與我改變了幾十年來買新車的方法,結果買賣雙方都滿意,堪稱為Win-Win 雙贏,既省時省事又省錢而公道。因之在此將經歷妙招寫出來,把撇步公開與讀者分享。
步驟:
1. 知己 --- 買之前必需確定要什麼車,預算上限在哪。
2. 知彼 --- 上網查行情,最好付約$37美金給 Consumer Reports 的網站,獲准30 天內得查詢任何新車的資料,包括標示價、售價、成本、最低成本等等。
3. 地利與人和 --- 問問在地人那一家代理商 (Dealer) 比較好講價,或者寫電子信
(e-mail) 給本地區各家車商的「網路經理」(Internet Manager),請大家來平和競標。
4. 天時 ---選在月底去看車及去要「網路價」(Internet Price)來講價,因為拼每月業績,Dealer 在月底時比較願意少賺多賣。
5. 價格公道化 --- 新車開回家的總價 (Drive-Out Price) 應該稍為低於車窗紙上的標示價 (術語為 MSRP也叫做Sticker Price) 。 車代理商通常可賺到最低成本的 4% 到 8% 甚或以上的利潤。
實例:
(1) 我們確定要買 V4 Honda Accord 四缸的比較省油,為了高檔和舒適選了EXL 級的轎車(Sedan),預算在$26,000左右。
(2) 上網查到了標示價為$25,500 (已包括$550的Destination Fee 運費),代理商成本$23,106,最低成本(廠商打折後)變成 $22,357,加上 4% - 8% 的利潤,售價範圍該是在$23,251 - $24,145 左右。
(3) 朋友推薦本地某一家代理商,他們的價格合理而且算是最低的。地利人和都有譜了。
(4) 週末在月底,去看車,「網路經理」剛好有車合我們喜歡的顏色,試開了一下,她要價$23,595 還好不算太貪心。我們說本來只是先來看看,沒算好價格細節,待回家後考慮一下再聯絡。
(5) 電話來回了二次,她的上司也出馬討價還價,最後他問願不願意再加添 $50 元?我們說大家互相包容,行!終於以 $23,350 成交。後來拿車時,他們說那 $50 免了,所以加上 6.25% 稅 及車牌和手續費,開回家總價是 $25,000。這車又有一些額外Options 附加物件,原來的標示價是 $26,100,月底時代理商真的較廉價賣出了。
結論:
這次買新車前後只用了約二個小時,雙方皆大歡喜。車代理商雖少賺但有一定的利潤,而買者沒像以前一樣當冤大頭。節省下來的款項移做慈善公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