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新聞界時,我還是在一家市級的黨報實習,開會、聽報告成了最初寫新聞的必需「課程」。
主辦單位發紅包
一天,報社通知我去參加一個有關市公交車提價的聽證會,說該公司有意將現公交車票價提高0.5元。
趕到聽證會現場時正逢代表們報到,記者看到,每個與會的代表都在簽到時領走了一個信封。記者在簽到時也享受了同樣的待遇。
坐到記者席上,記者拆開信封發現裡面是一份有關公交車漲價的材料。材料是公交公司提供的,材料裡所反映的就是市公交公司在現有的票價下,公司如何如何虧損嚴重之類的說辭,但材料並沒有詳細的數字來證明市公交公司的收支實況。而在信封裡最顯眼的是,在材料之間竟夾著400元錢。雖然說開會拿所謂的車馬費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小城市,一般的車馬費都是100元,像這樣大方的,記者還是第一次遇見,何況與會的二十多名代表每個人都有份。
後來,一位新聞老前輩告訴記者,相對較高的車馬費是聽證會的慣例,無非是希望與會的代表和記者們多幫他們說些好話,支持他們的提議唄。
參加會議的代表比較廣泛,有各個相關部門的代表,也有人大、政協的代表,但記者注意到,代表中沒有一個是來自真正的普通消費者。許多代表在自我介紹時還難為情地說,臨時接到單位通知來開會,因此也沒什麼準備。本來以為這樣的會議是平淡無奇、枯燥無味。然而沒想到會議還是非常激烈,拿了車馬費的代表們還是不怎麼買賬,普遍都反對公交車漲價,有些代表認可提價但認為幅度不能一下太高,但是誰也沒有拿出一個像樣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幾乎都是 「我認為」、「我以為」之類的話。
回到報社,記者將實際情況詳細說了,但那些「老編」對之只是一笑,告訴記者,反對歸反對,漲價照樣漲,按著這個思路發稿沒錯。第二天,當地報紙和電視臺都報導了聽證會代表普遍認可提價方案的新聞。一個多月後,全市公交車票價提高,提價幅度正是當初市公交公司提交的方案所主張的。
聽證會是走過場
自1998年《價格法》頒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舉行了各級各類上千場的價格聽證會,但其中引起廣泛關注的,還是2002年初舉行的鐵路價格聽證會。雖然說最後聽證的效果並沒有令人們滿意,但正是這次事關所有人的價格聽證會之後,「聽證會」這個概念才廣為人知。2002年12月1日《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施行。《辦法》規定:中央和地方定價目錄中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凡是涉及提價的項目都需要聽證。這使得價格聽證會在行政力量強制下走上了前臺。
然而當價格聽證會為人們耳熟能詳時,它卻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漲價會」、「作秀會」竟成了人們對價格聽證會代名詞。2004年7月20日,廣州市物價局就油制管道氣價格調整舉行大型聽證會。在當地媒體的調查中,市民對聽證會的作用和可信度都心存疑慮。認為價格聽證會「作用不大」和「沒有作用」的比例達到30.3%,只有11.6%的人認為聽證會「作用很大」,認為「有一定作用」的佔38.9%。之所以質疑聽證會的效果,市民主要將原因歸結為聽證會「代表性不廣」、「走形式」和「信息不真實」三個方面。
而2004年年底北京舉行的「世遺漲價事件」,無疑將人們對價格聽證會的質疑推向了高潮。
2004年12月10上午,北京市發改委就北京地區故宮博物院等6個世界文化遺產遊覽參觀點申請調整門票價格一事舉行聽證會。6個世界文化遺產遊覽參觀點根據自身情況分別提出了具體的調價方案,其中最高漲幅超過200%。
漲價的6個景點包括故宮博物院、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公園、天壇公園、長陵和定陵,均是外地遊客進京的「首選」景點,而這次事關全國遊客利益的價格聽證會,參加會議的21名代表竟是以北京市民為主,於是此次聽證會出現了令人驚奇的一幕:出席會議的代表竟然一致同意價格調整方案,而與之相對立的是輿論對這一結果普遍提出質疑:95%的網路帖子反對調高門票,媒體也普遍反對漲價。此次聽證會能否真正代表民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以至於有媒體將之形容為「北京人漲價,外地人買單」,「地方利益集團對公共利益的剝奪」。在網路上,《孩子,勸你不要來北京》一文廣泛流傳,宣泄著對此次聽證會的不滿。
時至今日,這次聽證會,與會代表是如何遴選的,如何構成的,為什麼沒有外地代表都沒有一個合理說法。而6大景點的漲價理由中所提供的連續3年的預結算報告更是廣泛受到質疑。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馬懷德教授指出,經營者提出漲價的理由必須充分,須將成本、開支、撥款、虧損等詳細情況以財務報表形式列出。而且,這樣的報表應由主持聽證方委託第三方中介組織進行審計,不能單單採納申請人所提供的財務數據,而北京6大景點的預結算報告並未進行過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