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去了,年還沒過完,直到正月十五,風俗上都算過年。
當下,不少異鄉打工者都沒有回家過年,成了"恐歸族"。他們不是不想回家見父母,而是既對回家之路的艱辛感到恐懼,又對回到家要付出的壓歲錢(紅包、利是)感到恐懼。
對囊中羞澀的打工者而言,派發壓歲錢成了一種沈重的煩惱。在中國大陸,春節習俗各地不同,但給壓歲錢卻是共通的,長輩給晚輩,工作賺錢的給不工作不賺錢的,結婚的給沒結婚的。
貧富懸殊
中國人究竟有沒有錢派發壓歲錢?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2005年12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達到141050.99億元。
這是在去年一年內,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連續跨越的第三個萬億元大關。1月,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2萬億元;5月,突破13萬億元。不過,據分析,貧富差距過大是導致銀行儲蓄不斷攀升的主因。
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係數目前已達到0.447,明顯高於國際上收入貧富差距0.4的警戒線。
這表明,不斷遞增的財富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百姓的。
人數最多的中小儲戶,擁有的存款並不多。真正需要消費的人,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錢,而有錢的人,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消費量將停止增長,他們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令現有資本使財富增長,而不是先把手中的這桶金消費了。
可以說,派發大額壓歲錢的富人肯定有不少,但更多的是,用不太多的存款作為壓歲錢派送,還是有點"心驚肉跳"的。
水漲船高
如今一般而言,給一個壓歲錢最少一二百元(人民幣,下同),十個就是一二千,姐姐哥哥的孩子,親戚的孩子,朋友同事的孩子,鄰居的孩子,過年給的壓歲錢三五千元是尋常事。這對經濟實力不強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煩惱的事。
壓歲錢水漲船高,年年見漲。人家給多少,自己就得給多少,總不能給少了,少了拿不出手,沒面子。然而,多了又給不起。這三五千元,簡直是大出血。給壓歲錢往往有三怕,除了怕給少了,還有怕漏給,怕給晚了。
送晚輩壓歲錢習俗由來已久
過年,長輩給晚輩送壓歲錢的習俗由來已久。壓歲錢也稱"過年錢"、"壓勝錢"、"壓崇錢",意味著鎮歲、避邪、祛病、祈福,是長者對晚輩的祝願。
據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在漢代,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為主,錢的正面為吉祥文字,或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
唐朝時期,春節初一定為立春日,宮廷盛行春日散錢,民間尚沒有拜年習俗。宋元以後,春日散錢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
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壓歲錢送給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逐漸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100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
貨幣改用紙幣後,長者喜歡用連號的新紙鈔賜予晚輩,意味著"連連好運"、"連連高升",數目必取偶數,以求吉利。這種將連號錢作為壓歲錢送予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新觀念
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僅有6%的人認為應該取消壓歲錢,絕大部分認為,春節一年一度,象徵性地給一份壓歲錢而圖個熱鬧還是不錯的。
2006年春節來臨前夕,河南大學教授、民俗學家高有鵬發表《保衛春節宣言》,引起各方強烈關注,多少代人流傳下來的"壓歲"習俗,自有它存在的樸素道理,是一種傳統節日的文化。
過年壓歲錢
調查還顯示,45%的父母會把孩子收到的壓歲錢要回來家長耽心的是,過完年,孩子們都有了些錢,於是今天他請客,明天我請客會成為一種風氣,更不好的是,孩子們手中有了錢,就會無約束地結伴去遊戲機房玩網路遊戲。
於是有人撰文提出"不妨用知識給孩子壓歲","送壓歲錢不如送書,書是精神,錢為物質,過年提倡移風易俗,若用精神壓歲,品位提高了,便也和某些陳規陋習訣別"。
問100個孩子,要壓歲錢還是要書?恐怕99個要壓歲錢。孩子們喜歡過春節,能收到一筆數目不小的壓歲錢是原因之一。孩童的天性就是"玩",就是歡樂,壓歲錢能比書帶給他們更多的歡樂。
有了壓歲錢,可以買計算機,可以假期旅遊,可以交學雜費,可以上英語班……當然也可以買書。
上月去大連,發現一家銀行推出"小鬼當家卡"。五彩繽紛而充滿童趣的"小鬼當家卡",是第一張為中國兒童提供專業理財服務和知識的銀行卡。
過時的儲蓄罐已經不能滿足今天兒童理財的需要,不少孩子已經擁有自己的銀行賬戶,但孩子的賬戶一般都由父母保管。給孩子魚吃不如教孩子捕魚。
在父母給予的上限金額內,"小鬼"可自由支配"小鬼當家卡"中的金額,如此能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顆解基本的理財常識。理財會給孩童帶來樂趣。這是不錯的壓歲錢市場。
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