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自覺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但又表示已經無法離開這個城市。有人將這些人稱作「北漂」,也就是「漂在北京的群落」。在人流車流不息的首都,北漂一族追逐形形色色的夢想,品嚐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按照專家說法,目前有380萬北漂在北京工作、生活,但事實上,由於對北漂尚無明確定義,準確的統計無從談起。
界定北漂,是否擁有北京戶口應是最重要的標準。自從50年代中國實行戶籍制度,建築了城市與農村間的高牆,凡進京工作的人必須由組織或單位調入,嚴禁個人私自流動。食品供應、住屋醫療、子女入學等有形的利益,無不以無形的北京戶口作為前提。近年戶籍制度逐漸鬆動,只有北京和上海兩大直轄市嚴守關口。
但是,很少有人將生活在北京的民工視為北漂,儘管他們同樣沒有北京戶口。北漂通常是指那些擁有大學學歷,主要從事腦力工作的外地年輕人。範明星認為,相比起民工只求養家餬口,北漂是帶著「夢想和目標」到北京的。
事實上,不少北漂擁有買車買樓的實力,有人還自己創業。而北漂概念賴以傳播的網際網路路,同樣是民工難以企及的。
報導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一些演藝人員陸續到北京,在製片廠、電視臺、藝術機構附近租屋居住,四出尋找表演的機會,期望有一天能獲得導演或名家賞識,一炮而紅。這類人成為最早的北漂。
近年,北漂大軍呈現多樣化形態。除了演藝圈,電腦資訊業、文學界、考試群體(來京考研究生、考試出國)都聚集了大群北漂。一張張年輕面孔,在這裡掙扎求存,追尋夢想。
有人統計,演藝圈的北漂族在1992年約有2萬人,目前已達到30萬。截至2001 年,在北京海淀區這個高新科技發展的特殊區域,有10萬沒有北京戶口的大學畢業生在打工。有的人是從北京高校畢業後,沒有拿到戶口但仍執意留下;有的則是從外地高校畢業後,離開最初的工作單位而到北京尋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