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乞丐村:小學生外出乞討成潮流

發表:2006-03-24 18: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凱裡乞丐」,其始於2004年月13日,當地民政部門從佛山一次接回33名流浪乞討人員時,《貴州都市報》首次使用了這個稱謂。其後,這個稱謂被南方一家媒體擴大為「凱裡丐鄉」「這裡有些鎮60%的人都出來『討飯』,凱裡市一個小學有近2/3的小學生曾在春節期間外出行乞,積攢學費。乞討,已成為當地一些村鎮的『產業』。」

「黔東南州一些苗族老鄉像吉普賽人一樣有流浪的傳統。」在三棵樹鎮的一間餐廳裡,苗族服飾文化經營的從業者井緒瑋細說了丐鄉的起源。「比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臺江縣革一鄉就有這個習慣,一到農閑的時候,就出去流浪討飯,農忙的時候再回來。」

「歷史上的凱裡,一直是朝庭的充軍之所,被視為蠻夷之地,政府對此地的投入十分有限,本地人民只能自力更生。遇到天災人禍,就只能外逃他鄉,乞討為生。另外當地也的確有些人好吃懶做,夢想不勞而獲,乞討就成為他們實現脫貧致富的捷徑,因而導致了乞討人員增多。」

不過井緒瑋也認為,如果說討飯當初只是單純的生存目的,「發展到現在,就是以經濟為目的了」。而且這些出去的乞丐也多集中在凱裡的某些地區。無論是賓館的服務員、飯館老闆,還是出租車司機都這樣告訴記者,「主要是三棵樹鎮的板溪片區和凱裳鄉那邊。」

「每年都是成群接隊地往外面跑,我記憶最深刻是一群群的小孩子,在寒暑假扒火車。去貴陽、重慶、南方沿海城市裡都有。」凱裡火車站一位司務員這樣說。「一到季節,堵都堵不住地往外面跑──大部分都是小孩,從3歲到14歲之間。」

井緒瑋告訴記者,在沿海城市他經常見到打著凱裡招牌的乞丐。「有一次我從廣州回來,在臥鋪車廂裡就有一群13歲左右的凱裡小孩,穿著波鞋、還叼著煙。」而在外國遊客多的旅遊景點,乞討者的藝術也與時俱進,「孩子甚至用英文寫乞討書,寫他的苦難,闡述他乞討的原因,中英文對照。」

「丐鄉」的稱謂是凱裡永遠的痛!誰來為凱裡的名聲「買單」?在凱裡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官方網站黔東南信息港上,類似的評論和爭論一直在延續。在這些爭論當中,表示憤慨的佔到半數以上。然而,對於凱裡盛產乞丐,很多網友並沒有太多的異議。

「凱裡是不是『丐鄉』並不重要,凱裡農村有不少人出去乞討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年來,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豪華了。對城市居民來說,這是一件值得舉雙手歡迎的事情,可是咱們也得憑良心想想,那些農民兄弟是否也有這些享受權呢?」──某位網民如是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