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5-09 00:39:00作者:王昆義
阿扁在今年的台商聯誼會中,曾經以晉商、徽商來勉勵台商應該堅苦卓絕、團結奮鬥,然而,在晉商的家鄉所流行的一首民歌「走西口」,卻道盡山西人為了在惡劣的環境中求生存,不得不走出去,到西部邊關求生存的境況,民歌的內容雖然有點悲涼,卻也充滿著對生存的意志和希望。
為了拚外交,阿扁到南美洲的巴拉圭訪問,他放棄了「屈辱」的「大江東去」,反而學習起山西人的「走西口」,在美中聯手夾殺臺灣國際生存空間的惡劣環境中,展現臺灣人民求生存的意志。
臺灣的國際空間難的是一直被中共霸權主義所壓制,在他們以「一中原則」作為國際規則的強制之下,即使如美國這樣的超級霸權,也不敢違逆中共所建構的原則。同樣的,這個「一中原則」也就變成中國是否能成為國際霸權的一項試金石,如果美國鬆動對中共「一中原則」的支持,很可能全球就會跟著瓦解,中共的國際霸權也就無法持續。
也就因中共為了實現他在國際間的霸權地位,「一中原則」遂變成一個綿密的國際網路,讓臺灣不管是採取「游擊外交」,或是「烽火外交」,都很難突破中共所建構的國際封鎖網,特別是在中國崛起之後,有了經濟力量作為現實主義的基礎,臺灣想要突破國際的侷限就更為困難。
在這個現實之下,阿扁拚外交選擇「走西口」,雖然顯得無奈,卻也不至於像統派媒體所稱的「自取其辱」。畢竟,「西」這個概念在中國多少都具有一種神秘、冒險與意志的印象,像傳統小說詩詞中的「西遊記」、「西出陽關」,中共在延安時期一位美國學者斯諾為他們寫下的「西行漫記」,以及目前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五○年代他們在新疆開採石油的連續劇「西聖地」等,多少都是對往西走所展現一種冒險與不受屈服的意志,阿扁的「走西口」,不也是表現臺灣人民不受中共屈服的意志嗎?
轉載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