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博物館館長王兩傳說,博物館本身展示品的擺設的背後也有許多歷史故事,如:(許願池)的故事,現在的(許願池),是大家在許願前投一枚硬幣到池子中,對此王兩傳說,其實許願池是中國最早有的,古時人們聽說廟裡的井水可以消災解厄,便以訛傳訛的爭相到廟裡取水,由於取水過剩導致廟裡的井水幾近乾枯,廟裡的住持便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在池水上放置一個上面刻有?唯吾知足?的大銅錢,只要有人投中就可以取得井水許願消災,延用至今也演變成現在的許願池。
也有「神雕大師」之稱的館長王兩傳,在木雕領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功力,在庭園中的「狀元府」裡面就有他刻的「十二生肖」為主題的人物像做為擺飾。也因為對木雕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上對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收藏的嚮往,於是便開始著手收集中國文物,他說:「身為中國人,要將中國原有文物的精神永遠保吁下去。」
這些文物的來源可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九八○年,因為三面紅旗政策的失敗,導致經濟上出現嚴重的危機,紅衛兵四竄,中共大舉破壞文物,中國傳統文物在當時大多都已被燒燬,開始了文化大革命。許多不肖的公安便開始販賣歷史文物,王兩傳不忍中國文物就此被破壞,便將這些珍貴的寶物買回運回臺灣;在進入臺灣海關時,必須要蓋上「火漆印」就是將鋼印蓋在臘上,並附上證明書,證明書上必須署名年代、品名、材質、尺寸,才能將這些文物輸入臺灣。因為文革,王兩傳有了連故宮博物院都沒有的歷史文物。文革之後,王兩傳繼續四處蒐集中國文物,向一些骨董愛好者、收藏家及拍賣公司收購都是他蒐集的管道,但在鑑定的過程中比較困難,必須透過精密的儀器才能辨別真偽。
館內收藏文物大多年代已久,加上在運輸過程中難免都會有一點磨損,維護相當不易,王兩傳的次子王榮銘說,這些古物的維護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一種文物維護的方式各不同,修復完成後還是會有缺陷。就木雕而言,在斷裂的地方找顏色相近的木頭黏合,以復古的手法修復即可,本身是木雕家出身的父子二人,平時也參與修復的工作;玉器、銅器類的在修復上比較困難,即使修復好後,也是會有破損的痕跡。
至於館內收藏物的保吁也因材質不同有不同的保吁方法。就罕見的「西漢金縷玉衣」來說,維護上就相當費工,必須控制玻璃櫥窗內的溫度和濕度,王榮銘說:「在櫥窗內也會放置一杯水或白醋來降溫,並且可預防玉器失去色澤。」他建議:「最好不要用手觸摸及拍照。」才能使這些古蹟文物得以保吁。
紫禁城博物館,收藏著中國的文物也訴說著中國的歷史,每一件文物也因博物館設計路線有著不同的故事,王兩傳也會依照路線親口解說。王兩傳說:「若要瞭解歷史,就到博物館走走吧!」相信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