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屬高校的學生中,像這樣家庭年收入低於1000元的貧困生,約佔半數。
在「讀書改變全家命運」的感召下,西部貧困地區的許多農村家庭,不惜透支家庭後幾十年的收入供子女上大學。大學學費成了他們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巨額投資。可「畢業即失業」的現實,打破了他們的夢,也使兩代人深陷債務泥潭。
「大學逐年擴招,而西部經濟發展長期滯後,就業崗位非常有限。」青海省教育廳下屬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普權為本報記者分析,「由於行政事業單位搞機構改革,國企也改制,畢業生原來的就業主渠道需求明顯減少。我們提倡學生靈活就業,到三資企業、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去,或者自主創業。但西部的企業遠不如東部的發達,工資低、保障差。」
在青海,擴招的普通本科和大專生居多,專業設置往往脫離市場,人才相對過剩。而與西部大開發的特點相適應,交通、建築、工業等高職學校培養的技術人才,就業甚至比本科生好,一些文科的長線專業就業尤其困難。
從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間,回到海東地區的農村大學畢業生共計8863人,截至2005年6月,尚有5900人待業。其中,樂都縣、平安縣的待業率分別高達82.8%和96.2%,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近幾年青海省的高考升學率從擴招前的不足50%一躍升至80%以上,2003年更高達88%,其中樂都一縣達100%,當年,青海省高考錄取率位居全國第一。而資料顯示,2004年全國平均高考錄取率只是60.1%。 由於省內大學和省外大學近年頻頻擴招,像青海這樣的人口小省,一度出現高校計畫招生總人數竟大於青海考生總人數的怪現狀。「為了滿足高校擴招的需求,分數線只好逐年下降,總分剛過200分也可以上大專。大學幾乎是無門檻,想上就上,這在外省是難以想像的。」這位官員說。
緊隨高升學率之後的,卻是低就業率。在升學率一度高達88%的青海,2003年9月底省屬高校公布的就業率卻只有45.9%,2004年為58%。青海大學一位教授特別強調,就業特別困難的那些學生,其實就是大學擴招後湧入省屬高校的農家子弟,「限於地方財力,青海高校的政府投入嚴重不足,這個擴招的成本只好讓農民自己承擔了。」
「擴招使這些農村孩子圓了大學夢,但是因為基礎薄弱,他們中很少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大多數都被擴招進了一般地方院校,而這些學校的師資、教學設施本來就差,學生短期內聚集後更加短缺,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大量農村生源畢業生也就難以就業,眾多企盼富裕的農民家庭重新退回了貧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