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延安整風後,毛澤東成為了神,定於一尊,中共被毛澤東性格化了,全黨的思維也跟隨毛澤東團團轉。即使今天,毛澤東已死去三十年,他發動文化大革命造成史無前例的浩劫,中共仍然具有毛澤東的性格,思維跳不出他的框框,甚至語言上也常常套用他的詞彙句式。所以,從毛澤東思想去瞭解中共在香港使用的策略,很有幫助。今天,中共也在香港使用著上述的「三大法寶」,特別是在○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人的大遊行後,檢討和調整了整個策略,「三大法寶」就更為強調。
黨的建設就是吸收和發展組織
既然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只不過是手上的武器,黨的建設才是使用的主體,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先來談黨的建設。
其實,簡單來說,黨的建設就是吸收黨員,發展黨的組織,要「支部建在連隊上」,即每一個團體、組織、機構、企業,以至所有單位,都有足夠黨員去成立黨的支部,成為控制或主導的力量。
自一九二二年,亦即中共成立的翌年,香港爆發了海員大罷工,中共即透過這事件,在香港吸收了黨員,建立了地下組織。自此長期以來,這地下黨都存在,沒有停止過吸收黨員。不過那時候,關注的重點是國內的革命鬥爭,吸收黨員主要是輸送回國內,香港只保留作為一個後勤基地。這種情況,直至四九年建立政權後的初期,也是如此。
大約在反右運動開始後,才停止輸送黨員回國內,作出要在香港「長期埋伏,裡應外合,解放香港」的決定。但那時候,因恐怕港英的打壓,很謹慎吸收黨員,吸收的新黨員不多。一方面由於國內政治運動頻繁,再加上六七年暴動,暴露了不少地下組織,而且受到打擊,黨組織的發展幾乎停滯了。
共干子弟滲入港英政府機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下半頁,文革結束,九七年回歸日近,中英談判迫近眉睫,為了部署九七年後接收香港,「黨的建設」(即吸收黨員,發展黨組織)提在議事日程上。
在此之前,幹部的子弟都讀左校,畢業後多在左派機構工作。這時作了很大的改變,入讀英文名校,參加會考,進入港大、中大,倘有條件,更在黨的資助下,出洋留學鍍金,以便進入港英政府機構或公共事業任職。這樣經過長期部署,這一些左派子弟已有不少成為了高級公務員,甚至晉升為署長。
過去港英政府對中共的滲透,防備極嚴,錄用公務員都要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凡有左派背景和關係的,都摒諸門外。但港英在政治上的確老謀深算,知道香港最後要交還中國,也讓一些親共人士成為公務員,事先熟習政治的管治,這樣對回歸後的穩定有所幫助;而且知道人是會變的,這些親共人士或多或少遲早都會改變原來的思想。
所以,在回歸前,港英政府內部早已有了中共黨員的滲透,不過為數不多。回歸後那方便之門開得更大,再加特區政府擁有擢升和政治任命之權,政府內的黨員不斷增加,而且職位越來越高。
加強特區政府內的黨的建設
即使如此,還遠未達到中共心目中控制主導的目標。尤其是○三年七月一日大遊行的震撼,回歸後多年來的管治並不順利,認為未能完全掌握控制主導之權,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當前黨的建設的任務,是在政府機構內加強吸收黨員和發展黨的組織,特別是在保安部門方面。
黨的建設工作是全面的,不單只在政府機構內,其他的團體、組織、機構也都積極採取「打進去、拉出來」的方法去滲透。
首先是在傳統左派組織如工聯會、民建聯、左校等等中進行,先在其中吸收黨員,然後派出去,打進其他非親共團體。再由這些滲透去的幹部,在那些非親共團體中吸收黨員,逐步擴展影響力。進入本港大學,或留學海外而回歸的,或由國內來港而取得居留權的,盡力進入政府或公共機構任職,也就更多了。
過去,在革命時期,中共以革命理想去欺騙有志之士,的確吸收了不少精英。今天,中共的腐敗墮落已人所共見,在這樣的情形下仍然願意加入中共,其人的品質大可窺見。這樣的人控制主導了香港,情形不堪設想,香港必然更為大陸化,失去原來特點。
對中小工商界的統戰攻勢
接著來談統一戰線。假如上述所說,透過吸收黨員和發展黨組織,成功地「打進去、拉出來」,滲透了一些政黨、團體、組織、機構等等,這樣統一戰線便擴大了。便可以理解,為什麼說統一戰線是黨的建設手上的一件武器。
上文所說,屬黨的建設的範疇,統一戰線主要還是針對工商界。據說,現在特區被委任為縣、市、省、全國的政協委員,共有四百多人。這些人有了政協的名銜,在國內經商有特別的方便。這些人將會越來越多,而且還會被特區政府委任為各個諮詢機構的成員,成為政府的應聲蟲,此呼彼應造成巨大的聲勢。
中共更藉著經濟發展的優勢,利用經濟利益去統戰工商界。過去,只著重一些較大的與國內有經濟聯繫的;現在,要加強統戰攻勢,對象將會擴展到中小工商界,即使沒有什麼利益關係的,也盡力引誘,給予甜頭。商人重利,難免入殼。
特區政府自然盡力配合,例如,社團撥款、批辦學校、委任人員,藉以擴大政府的統一戰線,歸根到底也就是中共的統一戰線,而且不會那麼著跡。
以銀彈和糖衣炮彈作武器
最後談武裝鬥爭。怎麼在這和平時期,也來武裝鬥爭呢?莫非要出動駐港解放軍,要出動坦克和機關鎗?非也,只不過是比喻,出動的是「銀彈」或「糖衣炮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場戰爭。
對老闆來說,是通過經濟利益來統戰。但對中下層人員,則會使用「銀彈」和「糖衣炮彈」去進攻。
比如對傳媒機構來說,透過一些與中國有經濟關係的老闆,收購了,立場自然會跟隨中共而轉變。但老闆無暇督導每一天的運作,只能靠編輯和記者等,這些人還有一定的專業精神,很難事事迎合中共的意旨。所以,中共便用「銀彈」和「糖衣炮彈」去收買一些編輯和記者,特別在關鍵的時刻和事件上,按照指揮去表達。
在一些政黨、團體、組織、機構中,一些主要的上層負責人,不易收買,但一些中下人員特別是受雇的職員,薪金不高,缺乏政治醒覺和承擔,便不難成為中共的俘虜。
區議員的待遇也不高,而又是有一定影響的政治人物,同一區議會中有不少親共人士作媒介,那就必然成為「銀彈」和「糖衣炮彈」射擊的主要對象了。這是沒有硝煙的另一種武裝鬥爭,用的只不過另一種武器而已。
黨的建設談得較多,因篇幅所限,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談少了,請諒。
——原載《動向》雜誌2006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