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惠濟區政府辦公新址內的人工湖。人們對這個外觀狀似「白宮」的政府辦公新址進行質疑。
鄭州市惠濟區政府新址大門。人們對這個外觀狀似「白宮」的政府辦公新址進行質疑。
149畝建築面積被數百畝綠地、園林環繞,「窮」區縣建超大辦公區域引起市民質疑
■關注焦點
6幢嶄新的辦公大樓、1個巨大的半球形會議中心氣勢恢弘;數百畝綠地、園林、假山、噴泉環繞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幾隻鴨子在悠閑地游弋……
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區域,就是河南鄭州市惠濟區辦公新址。5月底,當網友將這個外觀狀似「白宮」的政府辦公新址的照片在網上曝光後,其山水景觀式的建築格局和530畝的佔地規模,引來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聲。
近來,一組關於鄭州惠濟區黨政機關辦公大樓的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其中包括寬闊的區政府廣場,分居兩側的「古樹園」,側後方龐大的人工湖、假山以及嶄新的6座辦公大樓。組圖規模宏大,被形容為「世界第一區政府」。
然而,對於「世界第一區政府」的說法,鄭州市惠濟區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邢宇輝表示出極大反感,「我們算什麼第一?××市市政府佔了1000多畝地,比我們大得多。」
區政府新址佔地530畝
位於鄭州市北郊的惠濟區政府新址,早在2004年5月即投入使用。其辦公區域佔地149畝,建築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周邊園林綠地等用地381畝,是統一征地、規劃和建設。
6月7日,記者碰到河南省一些縣市的幾十名幹部來此參觀,遂跟隨前往。
大樓主體為ABCD四座完全相同的大樓,按順序分別為區委、區政府、區人大、區政協四套班子所用,四座樓分列東西南北,中間是巨大的球形會議中心(可容納千人以上)。
和許多新建辦公樓一樣,樓群前是一個廣場,廣場中間有「大河兒女群雕」。廣場兩側各有一個公園,據說因裡面種著各種古樹,因此被命名為「古樹苑」。
西側古樹背後是一個人工湖,水深達7米,挖出的土堆成一座假山,山上同樣栽了各種樹木。從四大班子大樓的大院往東,又有一個人工湖,將整個大院分為東西兩側,通過一座拱橋相連,東側有兩座辦公樓,分別為E座和F座,外觀呈L形,在此辦公的是四座主體樓無法容納的各局、委。F座背後是新建的食堂,一樓是大廳,二樓是單間,用以招待各方來客。
再往後是一塊面積不小的閑置用地,據悉這塊地已被納入開發計畫,地價已由購買時的每畝4.3萬元漲至20萬元。
參觀考察團絡繹不絕
辦公區內正在澆草地的工人頗有些自豪地說,惠濟區政府現在名氣很大,差不多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考察團來此參觀。
前來參觀的區縣幹部更是讚不絕口。一位幹部感慨道:「在這裡辦公真是修身養性,但說到底,想舒服還得有錢啊!」
當地幹部表示,惠濟區在鄭州市周邊幾個區縣中算「窮」區縣,年財政收入幾年來徘徊在2億元左右,剛從「要飯財政」過渡到「吃飯財政」。
據惠濟區副區長李凌江介紹,原先的辦公場所使用幾十年後,已經破損不堪,而且分散在鄭州市的幾個區內,不但「嚴重影響了我區的外部形象」,而且「擠在別人地盤上辦公」很不順心。惠濟區決定以「區址北遷為突破口」,帶動北部城區建設;並在新址建設中「超前規劃」---目標是「30年最好、50年不過時」。
■質疑
530畝征地手續是否合法?
鄭州惠濟區政府新樓征地、花費、驗收、收益等方面遭到群眾質疑
500多畝的征地需要辦理一系列的報批手續,惠濟區是如何進行的呢?財力並不富裕的惠濟區,修建氣派新址究竟投入多少?記者想破解疑問時,卻不斷被當地幹部「忽悠」,遇到了更多的「謎團」。
「一問」征地手續是否完備合法?
在辦公區域所佔的149畝用地中,80%以上為菜地。記者調查發現,在未獲得民政和土地等有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2003年惠濟區新址就開始動工建設,2004年5月,機關各單位即遷入辦公。
有意思的是,2004年8月23日,惠濟區政府才向鄭州市國土資源局呈交了「用地申請書」。直到2005年7月27日,民政部才正式批復河南省,同意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而此時,區政府新址已經投入使用一年。
毛莊村村民用「暴風驟雨」來形容這次征地過程。他們告訴記者,2003年惠濟區政府整個征地從通知到平地前後不到半個月時間,之前沒有通知、張貼佈告,也沒有協議書、征地補償合同,就是通知去隊裡按手印領取每畝4萬多元的補償款。
按照國土部門的說法,區政府的土地使用證上標明的使用面積只有149畝。那麼,辦公區周圍的381畝園林綠地為何沒有土地證?鄭州市國土局惠濟分局副局長張海良解釋說,這些地都是公益性用地,鄭州市很多這樣的土地都沒有土地證。
「二問」修建新址花了多少錢?
按照惠濟區政府的介紹,建設新辦公用房及綠地、設施等公益性事業,共投入1.2億元。其中,市政府支持3000萬元,原址拍賣2100萬元,原相關資產整合2000萬元,其餘由區財政承擔,「沒向轄區群眾攤派一分錢,沒有給基層各鎮(街道)、村、組帶來任何額外的經濟負擔。」惠濟區財政局局長張領軍向記者介紹,這1.2億元是政府辦公區域(149畝地)的征地及建設、綠化等費用,不含其他381畝地的征地、綠化、建設費用。當記者問及381畝的投資時,局長說回去查一下。到了下午,張領軍又表示1.2億元是530畝地的總投資。記者提出調閱相關的資金支出賬表時,卻被以種種理由拒絕。
惠濟區在區政府北側建了一片住宅區,東側建設了一片別墅區。這些別墅已經由當年「內部訂購」的40多萬元一套,漲到目前最低一套80多萬元。對這些情況,區有關部門同樣是諱莫如深。
一位在鄭州市場多年搞建設工程的業內人士說:「530畝的征地、建設、綠化,以鄭州市場的行情,想1億多元全部拿下,根本不可能。」
據區財政局介紹,惠濟區新址的建設至今沒有進行資金決算,區政府還欠著承包商數百萬元的款項。整個區政府新址及四周道路建設投資超過7億元。
「三問」工程驗收為何漏洞百出?
在資金、土地等一些關鍵問題得不到準確答覆的情況下,記者提出查閱這一項目的工程竣工驗收資料。
在記者的再三要求下,惠濟區政府提供了一份「工程竣工驗收意見表」的複印件,除建設單位註明是區政府以外,其他如監督號、工程名稱、建設面積和工程造價均是空白。驗收意見中,竟然全部沒有時間落款。
記者提出查看原件,惠濟區委宣傳部的同志一會兒說找不到,一會兒又說找到了,並在電話中稱,原件中有工程名稱和建設單位,其他還和複印件一樣是空白。
按道理,投用已經2年的區政府新址,應有一套完備的竣工驗收資料。此項工程究竟是如何通過驗收的?有關部門為何遮遮掩掩,讓人費解。
「四問」惠濟新區「惠濟」了誰?
惠濟區政府在新址建設過程中,儘管有著許多「謎團」,但違規建設卻是顯而易見,並且最終「一路綠燈」。
惠濟區政府新址的建設因為「先斬後奏」,也曾讓上級政府「很生氣」,但對既成事實最後還是通過「完善手續」給予了認可。
區政府認為,遷址以來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不但「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為周邊群眾和鄭州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同時,所有部門集中辦公,有效增加了全區的行政管理效能。總之,區政府的新址搬遷是個「富民工程」。
然而,一名近50歲的毛姓村民說:「區政府沒進去過,聽說像大花園。可修得再漂亮,跟咱百姓有什麼關係?菜園子毀了,我只能靠給建築工地看看原材料,一個月掙四五百元。僅有的土地補償,眼前還能維持,但長遠咋辦?」
在區政府周圍參觀的一些遊人表示,區政府確實修得漂亮,但這個區的財政如此緊張,政府官員不能只想著給自己臉上「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