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政治家謝安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政治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臥東床,年四十餘始出仕。簡文帝卒,桓溫專權,求朝廷加九錫以準備禪讓,謝安等故意拖延至溫病死。桓溫死後,孝武帝年幼,謝安累官至侍中,獨攬朝政,政由安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為了拱衛京師,培植朝廷軍事實力與北方抗衡,故將北來僑民徵募為北府兵,由侄謝玄統率,改變了荊、揚兩重鎮的均勢。及後前秦攻下樑、益,佔領襄陽,又南進徐、淮,東晉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京師震恐。謝安任征討大都督,坐鎮建康,運籌帷幄,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謝安請求北伐,令謝玄為前鋒,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今山東、河南、陝西南部地區),但由於謝安父子、叔侄遭會稽王司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戰後,謝安進位太保、太傅,聲望極高。荊、江二州刺史桓沖卒,朝議以謝玄繼任。謝安為消除疑慮並調和荊、揚關係,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桓石虔為豫州刺史、桓伊為江州刺史。但謝安始終不為司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謝安被迫以抵御前秦為名北赴廣陵,筑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後病卒。
直言敢諫的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初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失敗後降唐。曾為竇建德所獲,後復歸唐。太宗即位,任諫議大夫。常犯顫直諫,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後任侍中,主持編撰梁、陳、齊、周、隋諸史,封鄭國公。曾告誡太宗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並勸其以隋亡為鑒,認真總結歷史教訓。認為君與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鞏固封建統治。曾主編《群書治要》等書。其言論見《貞觀政要》。在法律上,認為:1. 法是「國之權衡」「時之準繩」;治國之本在於廣施仁義,提倡德禮,並非嚴刑峻法;2. 法貴寬平,「賞宜從重,罰宜從輕」;主張秉公執法,不能因個人好惡喜怒「任心棄法」;3. 「人有所犯,一一於法」,不分親疏貴賤;4. 審案「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嚴防獄吏離開事實嚴訊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響了唐初的法制建設。
梁國公房玄齡
房玄齡 (579-648)唐初大臣。字喬(一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士,任隰城尉。唐兵入關,歸李世民,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後改秦王府記室,以運籌帷握,為李世民網羅人物,策劃統一,經營帝位,與長孫無忌等五人敘功評為第一。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後改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長期執政,與杜如晦並稱貞觀賢相。曾受詔重撰晉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國老狄仁傑
狄仁傑 (607-700)唐大臣。官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因被酷吏來俊臣誣謀反下獄,旋放出貶為彭澤令。契丹犯河北,轉遷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撫大使等,籌劃防務。後居相位,以敢於諍諫、執法不阿著稱,則天呼為「國老」。
唐代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武則天時中進士,後任右拾遺。玄宗時吏部選拔人才,曾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積官至嶺南道按察使。為張說所重,說死,以秘書少監代領集賢院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為中書令,監修國史。任相期間,有直諫之風。曾建議不循資格用人。復置十道採訪使,於河南屯田種稻等。又曾主張治裁安祿山敗軍之罪,以抑其驕橫。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詩文著稱於時,有著作《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