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揭示內地尖子生為何願去香港(圖)


 

最新調查顯示,如果同時被香港知名大學和內地頂尖高校錄取, 71.2%的人更願意選擇前者

內地人認可港校三大競爭力:更加全球化的教育背景、求職更有優勢和學術氛圍更好

香港高校的哪些優勢是你看重的?

更加全球化 81.6%

畢業生求職時更有優勢 66.8%

學術氛圍更好 50.9%

能給學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 46.1%

師資力量更雄厚 44.4%

繼去年北京市理科狀元陳秀野放棄清華轉投香港科技大學之後,今年該市文理科狀元在報了北大之後,又雙雙出現在香港大學的面試考場上。一時間,人們開始為北大、清華這兩所內地頂尖高校的生源操起了心。旅美學者薛湧近日連續撰文稱,「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大學掃成二流」。網上更有人斷言「北大、清華將阿Q式地回憶祖上榮光」。

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內地公眾怎麼看尖子考生的「轉投」現象?在他們的選擇中,香港知名大學和內地頂尖高校到底孰先孰後?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考試頻道聯合開展的一項有2767人參與的調查顯示,如果同時被香港知名大學和內地頂尖高校錄取的話,71.2%的人更願意選擇香港的大學。與此同時,有59.5%的人認為,與20年前相比,內地高校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這一調查結果也許能夠解釋香港的大學在內地招生的火爆——據香港大學中國事務總監黃依倩介紹,今年香港大學在內地錄取的學生在300人左右,而申請人數是101134。她特別強調,「今年申請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們是30︰1。」

去年,因為出國或前往香港就讀等原因,30多名被北大錄取的學生最後沒有報到。

「其實,放棄北大、清華,去國外或者香港接受本科教育的事兒早就有了。」一名曾在上世紀90 年代就讀於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大二時,有一回上課,老師點名點到一個女同學,底下哄堂大笑。老師一問才知道,這個同學已經轉學去了加州理工大學。不過這種事情還是不多見。一是那時沒有常規的途徑,再一個更重要的是,我們都還堅信北大的本科教育是最好的。」

但是在今天,人們對北大、清華的看法,似乎和以前有了不同。越來越多的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開始將香港以及國外的知名大學作為首選。

和內地頂尖高校相比,香港知名大學具備什麼優勢?人們在選擇去讀香港的大學時,看重的又是什麼呢?

調查顯示,有81.7%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學更為全球化的背景,在各項因素中列第一位,而「豐厚的獎學金」僅以46.3%的比例列第四位。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關於大學曾有一句名言:「人要來自五湖四海,派要出於三教九流。」成立於1991年的年輕的香港科大,教授幾乎都是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有很強的國際學術背景。

「除中文系外,我們學校從教材到課堂全部採用英語教學。很多教授是外國人,不會講漢語。」黃依倩稱,該校每年選派20%的學生到內地或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學交流。香港中文大學則每年有600多名外國學生來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學生到20多個國家的180多所大學交流。

但是,「不要對香港的大學國際化期望過高」,在大話西遊BBS(內地學生討論留學相關問題的論壇)上,一名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提醒人們。「上課老師當然要用英語,因為下面坐的有香港人、內地人、印度人還有歐洲人。可要是下課後問問題,用英語就不爽了,許多老師本身就是內地人或是香港人,所以我們乾脆就用普通話。」

調查顯示,66.8%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求職時更具優勢」。與此同時,在內地高校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中,列第一位的是「應試教育,不能學以致用」。

5月25日,香港大學發布的「2005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1.4萬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萬多港元。該校2006年應屆畢業生已知的聘書多來自國際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及跨國企業。

「我們培養學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數,而是今後在社會上能不能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

反觀內地,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呈逐年走低趨勢,這一方面固然與近十年高校不斷擴招和宏觀就業環境有關,而更深層次原因則是現在內地一些高校仍在「關門辦學、應試教育」。

一名清華大學畢業生在香港科技大學念了四年研究生後這樣感慨:「多年來,我順順噹噹地接受了一路功利教育的培養,可現在卻發現完全上當了。我能成功地通過一次次考試,可我卻不知道通過這樣的考試是為了什麼。有不少年年得獎學金的‘優秀學生’是這麼一個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生活是什麼;對社會毫無接觸,二十出頭,一見女孩子就渾身不自在;會解各式各樣的方程,卻不能解決自己的困惑。」

調查中,有50.9%的人看重香港知名大學所具有的學術氛圍;同時,學術氛圍與科學精神在內地高校的缺失,被61.7%的人認作是它們競爭力下降的原因。

「清華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學術氛圍不夠,現有管理模式很像官僚體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這樣描述清華大學的現狀。「各種各樣的表格和各種各樣務虛會,很像一個官方的管理體系,而不像一個有學術氛圍的大學。」

據瞭解,在內地一些高校中,最有優越感、教學科研資源分配中最有競爭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學術和教學上的「精英」,而是那些腳踏行政和教學兩隻船的「學官」。結果,一些教授、學者為了爭得更多的教學科研資源,不得不身在「學營」心在「官」,最終造成了學術研究的荒蕪和大學精神的流失與變異。

「港大並非來搶清華北大生源」,來內地招生的黃依倩在表達了對北大、清華的「羨慕」之後,非常謹慎地說,「港校這兩年才出現,大家感到很新鮮,估計兩三年後將不會這樣火爆。」但兩地高校在教學科研等關鍵方面的差異,特別是近年內地公眾「重學」態度的微妙轉變,顯然值得內地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

記者注意到,面對香港高校的「掐尖行動」,有內地高校稱,部分優秀生源選擇香港知名大學,絕不會導致內地名校被「橫掃」,理由居然是——香港的大學招生名額有限,而且一年十萬港元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會讓很多優秀生望而卻步。

誠如一些評論所指出的,對於大學而言,生源素質固然重要,但「狀元」的有無畢竟不是一流大學的全部,對於個別高分考生轉投,確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輿論之所以強烈關注「狀元轉投香港」,人們其實想表達的是一種對內地高校辦學質量的不滿和追問:自1998年國家將北大、清華、復旦等34所全國重點大學列入「985」工程開始衝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後,這些高校得到了上千億元建設資金。然而在公眾的印象中,這些著名高校除了多了一座座雄偉氣派的大樓,多了一個個停車場之外,為公眾所知的科研成果似乎並不盡如人意。我們的大學什麼時候不再論 「官」排輩、不再「唯行政論」,而完全由學問做主、由能力做主?我們的大學什麼時候不再孤芳自賞,而是用真正的素質教育培養出適應全球化競爭和中國當下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