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9-01 21:45:01作者:
「晨起準備各事,發令畢,淚涔涔下。火車機壞,煤又不濟。悶坐常平站久候。因感吟一絕曰:‘親率三千子弟兵,鴟鴞未靖此東征。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九時開車,下午一時到塘頭廈。」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日
「今而知革命心理皆由神秘勢力與感情作用以成者,而理智實極微弱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日
「恐怖與憎惡二者乃為暴動之動力。感情與神秘之勢力在革命心理學中佔重要地位,而宗教式的信仰亦為革命心理惟一之要素耳。順應時事,迎合眾心,為革命領袖惟一之要件。吾何能之?」
一九二六年三月五日
「遇軍事最危急時,既是轉勝之機。如一輕舉妄動,即足招敗亡而貽羞恥。以後不論何事總要熟慮而行,切勿隨人主張而轉移也。軍事第一要貫徹到底,即是錯誤亦須錯誤到底,所謂將錯就錯是也。」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余不准德顧問自由離職,是為公也。德如因此束縛緯兒行動,以為報復,則為私也。私而不能害公,吾於緯兒之安危聽之而已。」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七日(在抗戰近週年時,希特勒召回德國軍事顧問,蔣一度不許他們離職。緯兒即蔣介石之子蔣緯國——編者注)
「余性行狂直愚拙,故對人對事皆無戒懼,更無疑慮,所謂直道而行者乎?因之此身雖入險境,而不知其為冒險;已當萬難,而不知其為犯難。及至險難一一暴露,方知此身已陷重圍,乃不得不發奮拚命,惡戰苦鬥以自救。而自救之道,一則攻堅致強,一則蹈瑕抵隙。至余之處事決策,多用瞑眩瘳疾之方,孤注一擲之舉,以為最後之一著。而此最後一著則為起死回生,絕處逢生之機,亦即兵家之所謂置之死地,蹈之亡地,而後生後存之道。此余一生之所以不能不茹苦含辛者在此,而無數次之蒙羞忍辱者亦在此。故世人認為余必為智勇兼全之人,而余自覺為狂直愚拙,所恃者惟道與義而已;惟能以道與義自恃,乃能蹈瑕抵隙,先聲奪人;亦惟狂直愚拙乃能無畏無忌攻堅致強乎?」
一九四四年二月五日
「凡事有敗必有成,亦有成必有敗。今日認為惡因者,或適為他日之善果。而今日所獲惡果,在昔日反視為善因者。以此證之,無事不在矛盾之中,並無絕對之善果也。」
一九四四年五月三十一日
「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峰頂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也。」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制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制度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焉得不為之失敗。」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二日(蔣介石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引退」——編者注)
「為政二十年對於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後對於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
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日
「今而知革命心理皆由神秘勢力與感情作用以成者,而理智實極微弱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日
「恐怖與憎惡二者乃為暴動之動力。感情與神秘之勢力在革命心理學中佔重要地位,而宗教式的信仰亦為革命心理惟一之要素耳。順應時事,迎合眾心,為革命領袖惟一之要件。吾何能之?」
一九二六年三月五日
「遇軍事最危急時,既是轉勝之機。如一輕舉妄動,即足招敗亡而貽羞恥。以後不論何事總要熟慮而行,切勿隨人主張而轉移也。軍事第一要貫徹到底,即是錯誤亦須錯誤到底,所謂將錯就錯是也。」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余不准德顧問自由離職,是為公也。德如因此束縛緯兒行動,以為報復,則為私也。私而不能害公,吾於緯兒之安危聽之而已。」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七日(在抗戰近週年時,希特勒召回德國軍事顧問,蔣一度不許他們離職。緯兒即蔣介石之子蔣緯國——編者注)
「余性行狂直愚拙,故對人對事皆無戒懼,更無疑慮,所謂直道而行者乎?因之此身雖入險境,而不知其為冒險;已當萬難,而不知其為犯難。及至險難一一暴露,方知此身已陷重圍,乃不得不發奮拚命,惡戰苦鬥以自救。而自救之道,一則攻堅致強,一則蹈瑕抵隙。至余之處事決策,多用瞑眩瘳疾之方,孤注一擲之舉,以為最後之一著。而此最後一著則為起死回生,絕處逢生之機,亦即兵家之所謂置之死地,蹈之亡地,而後生後存之道。此余一生之所以不能不茹苦含辛者在此,而無數次之蒙羞忍辱者亦在此。故世人認為余必為智勇兼全之人,而余自覺為狂直愚拙,所恃者惟道與義而已;惟能以道與義自恃,乃能蹈瑕抵隙,先聲奪人;亦惟狂直愚拙乃能無畏無忌攻堅致強乎?」
一九四四年二月五日
「凡事有敗必有成,亦有成必有敗。今日認為惡因者,或適為他日之善果。而今日所獲惡果,在昔日反視為善因者。以此證之,無事不在矛盾之中,並無絕對之善果也。」
一九四四年五月三十一日
「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峰頂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也。」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制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制度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焉得不為之失敗。」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二日(蔣介石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引退」——編者注)
「為政二十年對於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後對於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
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