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是春秋時燕國的大臣,他曾經率領大軍擊潰強大的齊國,可是後來遭受誣陷,以致功敗垂成,逃到趙國避難。
攻陷齊國七十餘城
春秋時齊國的勢力強大,廣大的土地約有千餘裡,但齊湣王殘暴成性,鄰近各國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
燕昭王與齊國早有宿怨,見齊湣王昏庸無道,認為是討伐的時機,於是問樂毅攻打齊國的勝算如何?樂毅回答說:「齊國是霸國,地大人多,單獨攻取不易。王若一定要攻打,不如聯合各國一起討伐之。」燕王從而派遣樂毅以伐齊之利,遊說鄰近各國。諸侯們對於齊湣王的殘暴不仁,早已忍無可忍,所以一致同意出兵伐齊。
燕昭王於是派樂毅為上將軍,統帥趙、楚、韓、魏、燕國之兵攻打齊國。樂毅的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一連攻陷齊國七十餘城。打勝仗後,各國軍隊陸續收兵回國,留下樂毅繼續追擊齊湣王。
燕昭王見大獲全勝,親自到齊國勞軍,並將昌國賜給他,故樂毅又稱昌國君。
拒絕受封為齊王
樂毅留在齊國繼續攻打剩下的莒城和即墨,可是持續三年都沒有攻下。有人向燕昭王獻饞言說:「樂毅能在半年內,攻下七十餘城,為什麼費了三年還攻不下兩座城呢?實際上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的人心,然後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回答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話說,就是真的當了齊王,也是應該的。」從而派使者到臨淄,要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
逃往趙國避難
燕昭王死後,其子燕惠王繼位。齊國的田單知道惠王曾和樂毅發生不愉快,就使用反間計說:「齊國兩座城屢攻不下的原因,是因為樂毅和燕國的新王有嫌隙,所以他想留在齊國稱王。」燕惠王本來已經懷疑樂毅,受到齊國的反間,就改派騎劫代替樂毅,並把樂毅召回。樂毅知道燕惠王對他心存不善,害怕被殺,就往西投靠趙國。
田單後來在即墨打敗騎劫,並趁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
以<報燕惠王書>抒發自己的赤誠之心
燕惠王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導致痛失齊地,又埋怨樂毅投奔趙國,恐趙國用樂毅攻打燕國,故派人列舉樂毅的罪狀並斥責說:「你何以報答先王知遇之恩?」樂毅回信說:「我雖然不才,可是怕您聽信左右不實之言,因此斗膽獻上此信,望大王明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此書想表達的主要有兩點:
一、有才能的人要靠君王的知遇,才能建功立業。樂毅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相知相惜,並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也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願屈死。
二、主張為人要寬容,與人為善。燕惠王託詞誤會,他不揭短,依舊禮尚往來。末段以「臣聞古之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這段話是告訴燕惠王:你錯了,但我不怪你,對你也沒有惡意;雖然我很冤枉,可是我不會去申冤,而壞了你的名聲。樂毅說到做到,不但沒有挾怨報復,反而經常走動兩國之間,互通往來。
太史公說:「從齊的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的<報燕王書>開始,沒有不受感動而哭泣的。」諸葛亮對樂毅也是極為推崇,且深受其影響。他躬耕於南陽時,曾自比為管仲、樂毅。諸葛亮的<出師表>和<報燕惠王書>都是表達忠臣謀國的赤子之心。<出師表>連稱先帝十三次,與<報燕惠王書>稱先王十五次,都是情意真切、令人動容。@*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