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陸《新華網》2月23日報導:漢江和丹江是大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涵養地。2006年11月,駐陝西的全國政協委員組團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與漢江、丹江水源地保護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目前雖然國家在水源地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政策,漢江、丹江流域內生態環境在一些地方也有好轉,但是水源地的生態在不少地方還在持續惡化,讓人很擔憂。
調查中發現,從總體上來看,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還存在投資少、標準低、規模小、治理速度慢的缺點,尤其是人類活動及自然災害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破壞勢頭正在加劇。現在水源地的水質情況已不容樂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正成為漢江、丹江的主要污染源。據統計,目前漢江、丹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約為1.2億噸,其中城鎮居民生活和工業廢水佔91%,由於地方政府水環境治理經費嚴重不足,水源地的污染程度正日益嚴重。
政協委員們的調查引起了人們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再度關注,記者為此到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由於生態補償機制遲遲沒建立起來,人為的因素和自然災害對漢江、丹江流域已造成很大危害,而且生態危機急劇加深,尤其是土水流失的狀況嚴重,不僅影響著南水北調工程調水的水質,還危及著調水工程的安全。漢江流域、丹江流域都地處秦巴土石山區,山高坡陡,地形破碎,降雨頻繁,長期以來水土流失就很嚴重,雖然國家已開始對這些地方進行水土治理,但是有限的投資根本無法解決水土流失的嚴重狀況。
據陝西省水土保持局介紹,2003年起該局就利用國家資金,在陝西南部漢江、丹江流域劃出了6個水土保持的示範區進行了預防保護的工程建設,目前這些示範區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972.97平方公里,修建水平梯田48.27平方公里,退耕還林2134.7平方公里,建設水土保持監測點4個,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但是由於原本水土流失的面積太大,近幾年又自然災害頻發,加上陝西南部市縣一級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限,漢江、丹江流域水土流失還是沒有得到根本好轉,尤其是漢江流域,在秦巴山區青山綠水的掩蓋下,部分地區水土流失仍十分驚人。另據漢中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向記者提供的資料,從漢江源頭的寧強縣到洋縣長達150多公里的低山丘陵,地表土質鬆軟裸露,是一處主要的流失區。從南鄭縣到西鄉縣長達180公里的地帶每到汛期,泥沙就大量輸送,堵塞河道、淤積塘庫。
水土流失嚴重破壞了當地水土資源,據統計目前漢中市漢江流域內坡耕地每畝每年流失土壤約8噸,全市僅耕地每年流失氮、磷、鉀總量就高達32萬噸,這使得土地砂礫化越來越嚴重,水源涵養十分困難,漢江水質也遭到污染。水土流失還增加了河流泥沙,威脅防洪安全,目前漢江流域的石泉縣、安康地區等大部分水庫淤積都很嚴重,如果不盡快遏止水土流失,長此以往,勢必會直接影響調水安全。
其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危機的急劇加深,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人為因素。要改變這一點,就必須考慮漢江、丹江流域數百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記者調查發現,由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是為了保證「一江清水到北京」,對水源地老百姓來說直接受益並不大,因此水源地的群眾對這項工程態度有些複雜,一方面他們理解國家保護水源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們擔心保護水源地會影響他們發展致富。
據瞭解,陝西南部的農民素有種植黃姜的傳統,目前種植面積約有40萬畝,佔全國的一半,是陝南貧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陝西省黃姜加工業企業現有110多家,都採用傳統加工工藝提煉皂素,每生產1噸皂素需要消耗130-180噸黃姜,平均排放污水600-800噸,廢水中的COD含量超過國家排放標準的50倍以上。這些廢水排入漢江、丹江後,嚴重影響著建成後的南水北調工程的正常運行。但是陝西大部分黃姜加工企業規模都很小,無力投資搞環保。要麼由政府給企業財政補貼搞環保,要麼一關了之。目前,各級政府並沒有這方面的補貼,「一關了之」成為目前地方政府唯一的選擇。但是關了這些企業後,種植黃姜的農民利益將受到損害,而截至目前政府還沒有提出能夠解決黃姜問題的有效辦法。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陝西省的政府部門對南水北調水源地的保護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寧陝縣政府就先後對本縣內的礦山企業、採石場項目、控礦域區搞了20多次專項治理活動,共查處環境違法行為40多起。然而,這些南水北調水源地的市縣政府,卻很少把引導老百姓致富和保護水源地擱在一起考慮。這使得政府的治理措施,常常治標不治本,每次專項治理都會查出環境違法行為,每次治理之後又會有新的環境違法行為產生。
位於陝西省境內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所在市縣很多都是國定或省定貧困縣,這裡的老百姓過去主要依靠秦巴山裡的木材、礦產、林副特產發展經濟,經濟來源比較單一,他們無法像沿海發達城市的人們一樣,可以輕易地從一個謀生方式轉向另一個謀生方式。南水北調工程啟動後,陝南的礦產開發受到了很大限制,黃姜等存在加工污染的生態資源開發也受到了環保專家的責難,這些對當地老百姓的發展致富都起到了很大的限製作用。陝南的白河、略陽等地的一些農民對記者說,他們十分理解決政府限制發展污染產業的舉措,但是也要給農民指引一條環保的能致富的路子。決不能簡單地進行環保治理,這會使政府解決了環保問題,卻讓當地農民承受了貧困壓力。而且,如果政府今後還是無法給農民指出好路子,農民肯定還會走老路子,又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保護也會成了一句空話。總之,要讓南水北調水源地能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就必須得正視水源地老百姓的要求,在南水北調惠澤北京人民的同時,也要給水源地群眾找出謀生發展的路子。
綜合各種建議,目前有兩種方法比較可行,一是國家啟動大規模的生態補償機制,如給黃姜加工企業在配備環保設置上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或是給水源地群眾每年固定的經濟補償,二是由當地官員給老百姓盡快找到一條能致富的路子,而這裡面的關鍵因素是提高當地官員的素質,看能不能有這個本事。這兩件事都得盡快考慮,不然水源地保護始終面臨著生態環境破壞的危險,不過相對來說生態補償機制更能起到立桿見影的作用,有關部門應盡快給予考慮。
我想,錢,共匪有的是,但就看怎麼用,給誰用,願不願意用,如果說用來迫害法輪功、吃喝嫖賭或是給子女出國留學做生意,那連眼都不用眨一下,但若是給普通的窮苦農民用,共匪恐怕就不捨得了,就算狠狠心拔幾條肋骨,還要拚命「詔告天下」,唯恐全國人民不知道。再說說當地的「老爺」們,他們現在有幾個有「閑」功夫願意為普通老百姓致富去出謀劃策,費心勞力?忙活半天自己撈不到任何好處的「份外」之事,他們萬萬不會去辦的。至於廣大失去生計的貧苦農民,唯一的出路不就是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嗎?共匪篡國50餘年,先是搞運動,然後是「洋躍進」。為了追求所謂的經濟高增長,不惜以犧牲後代子孫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京津地區雖說不比江南水鄉,但在歷史上從來不鬧「水荒」,君若不信,看看京津地區的許多地名就知道了。比如說北京有許多「海子」,天津則有「七十二沽」,這還不算曾幾何時星羅棋布的大小「開窪」,而現如今則是蹤跡難尋了。
現如今,邪惡的北京政權猛然發現自己要沒水喝了,於是就把魔掌伸向了長江和黃河流域,還美其名曰「南水北調」。可是,碰到慾壑難填的「大淫婦」,有多少水也不夠她揮霍的,況且,大陸在共匪連年的「黑星」照耀之下,近年來黃河時常斷流,長江已成為死江。看看滿眼烏黑的工業污水、聞聞惡臭發霉的生活垃圾,流失的黃土泥沙正湧向漢江、丹江清澈的水面,誰不會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的永續利用而憂心忡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