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日常生活中,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卻無處不在,年輕人可能因一時的靈感做出決定,年長的人卻更看重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
這兩種決策方式哪一個更適合於個人理財呢?
有四位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找到了答案。通過對信用卡費用支付情況的研究,這幾位經濟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迷惑的現象:年輕的和年老的消費者比中年人更容易發生不必要的信用卡費用。隨後,經濟學家們將研究範圍擴大到了貸款等其他金融產品,並將研究對象擴大到上萬人。
經濟學家們發現,中年人的貸款利率總是低於年輕人和老年人,支付的費用也較少。最不容易犯財務錯誤的年齡是53歲後的幾個月,雖然該年齡的人正承受著中年危機的壓力。
經濟學家們將這個年齡稱為理性年齡(自報家門:我上個月剛滿53歲。)這一結論的證據並不是絕對的,但若干不同金融市場上的這種現象卻在不同程度上確鑿無疑地存在著。所以這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四位研究者也都大有來頭:40歲的大衛•萊布森(David Laibson)來自哈佛大學,35歲的澤唯爾•袈拜(Xavier Gabaix)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37歲的約翰•德里斯科(John C. Driscoll)是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的,36歲的薩密特•澳袈沃(Sumit Agarwal)來自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他們查閱了2002年一個大型金融機構的75,000份物業套現貸款、對年齡不同但其他情況全部相似的貸款者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50歲上下的人的貸款利率比年輕或年長的人的貸款利率低整整一個百分點。而且50歲上下的人的貸款風險並不比年輕或年長的人的貸款風險大。這四位經濟學家同意對研究對象的信息保密。
然後,經濟學家們對物業套現貸款的信用額度信息進行了研究。根據要求,貸款者須在申請表上填寫房屋的估價;如果貸款額與房屋價值的比率較大,銀行將收取更多的費用。銀行還會對房屋的價值進行獨立的評估。
如果貸款人高估房屋價值,使實際的貸款額與房屋價值比率比申請書上的比例高,則說明貸款的實際風險比紙面上的大,於是銀行將把貸款人的貸款利率調高。
但萬一貸款人低估了房子的價值呢?這時銀行可不會下調貸款利率的。
聰明的消費者會轉向利率更低的貸款,這種情況很多。四五十歲的貸款者中在物業套現貸款中犯不必要地支付高利率的錯誤的人不到10%。20幾歲的人中犯這種錯誤的人的比例是70%。決策失誤的人支付的利率平均比必須支付的利率高1.25個百分點左右。折算成金額,兩萬美元的信用額度每年多支付的利息為250美元。
儘管不太明顯,信用卡費用經濟性上也存在著類似的年齡差異。逾期還款,超額消費或信用卡提現都會產生費用。只要按時還款、遵守信用額度並避免信用卡提現,這些費用都可以輕易避免。
同樣年齡區別還出現在信用卡優惠利率的利用上,即辦理信用卡餘額代償後6到9個月的優惠利率。(竅門在於,償還新卡上的錢首先是用於償還低利率的欠款,而不是用于歸還用新卡消費的利率較高的部分。所以,可辦理信用卡餘額代償,但繼續使用舊卡消費。)46歲左右的人對「信用卡之迷」的利用是最好的。
經濟學家們對這一現象的成因有一個初步的看法。他們根據心理學研究指出,經濟學家稱為分析能力的認知能力從20歲以後開始穩步下降。而經歷的豐富所帶來的經驗資本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分析能力的下降。
他們認為,分析能力曲線和經驗資本曲線隨著年齡變化在中年位置相交。年輕的時候,經驗的不足抵消了分析能力,在老年階段,認知能力的衰退抵消了經驗的作用。
乍一看,這個理論與嬰兒潮一代廣泛認同的理論相左,他們認為一些大腦的功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強。但研究也表明,大腦的功能在年輕時和年老時是不一樣的,年老時大腦更加依賴於對已知模式的識別而不是對未知事物的分析。
四位研究人員承認,他們的研究還不是最終結論。雖然他們已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事分享,但尚未在相關刊物上發表論文。儘管信用卡費用等影響在統計上是很明顯的,但影響的程度很小。
袈拜指出,他們還沒有對個體消費者進行仔細的觀察以支持他們的理論,也沒有就年齡對理財能力的影響進行類似的分析。
萊布森補充道,這一神秘現象的原因也可能並非年齡所致,或許是不同時代成長起來的人特有的行為方式所決定的,亦即嬰兒潮一代與其父輩或其子輩處理金錢問題的不同習慣。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一發現很重要。美國等國正從一切退休金和退休醫療保險計畫由政府包辦的模式轉向由老年人自己選擇醫療保險計畫的模式或401(k)退休儲蓄計畫。老年人良好的理財能力是這種改革的基礎所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華爾街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