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4-24 22:48:51作者:
鼓勵生育已成為日本、德國等高齡化國家的共識,各國政府不斷鼓吹「增產」報國的好處,並撒錢提供各種獎勵,包括津貼、獎金、獎牌、放育嬰假、改善醫療和托兒所環境等。除了國家提供這些「正經八百」的辦法外,民間還使出各種「奇招」,像是日本電信業者NTT DoCoMo推出的最新服務:告知想當媽媽的用戶每月受孕的最佳時間,提醒他們趕快回家「做人」;瑞典市議員則建議電視臺多播色情節目,以增加懷孕機會。
增產或減產 人口政策各有看法
提倡「增產」的人口學者認為,一旦人口數目減少,代表國家生產力降低,將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民生產毛額,因此國家應提供各式生育補貼,以提高生育率。但也有人對此持相反意見認為,政府以無人奉養老人來鼓勵民眾生小孩的想法是錯的,人口應「以質代量」,開發老年人力比鼓勵生育更重要。
人口減少意味勞動力與稅收減少,與索羅斯共創量子基金的羅傑斯(Jim Rogers)認為,投資人應在意人口數,他不會加碼日股的原因,正是因為日本出生率在主要已開發國家中是最低的,若持續下去,日本人將逐漸消失,以後由誰支付龐大的國家債務?從經濟上來看,各國政府對少子化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也因此,鼓勵「增產」的一方目前似乎較佔上風。
德國》生育率全歐倒數 再惡化恐滅族?
再經歷12代,要看日爾曼民族只能到博物館欣賞?這項大膽假設,是德國媒體對德國未來的一種推測。德國出生率經常名列歐洲倒數第一,政府絞盡腦汁獎勵生育。總理梅克爾近日宣布增設公立托兒所,卻意外引爆德東德西長期以來的心結。原來德西公立托育機構只能照顧到7%兒童,德東則因還保留共黨時期基本設施,可以照顧40%兒童,而當中的差距,該由誰出錢填補,令雙方爭執不下。
除了錢事擺不平以外,傳統德國人很重視母親養育兒女的責任,有幼年子女的母親外出工作,常被指為不顧孩子的「烏鴉媽媽」(註:「烏鴉媽媽」是一種大烏鴉,常常在小烏鴉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趕離母巢。);如何讓身兼母親與職業婦女雙重角色的女性得到應有的尊重,恐怕不是花錢就能做到的。
法國》婦女平均生2子 各國超羨慕
法國的生育率在10多年前也處於谷底,自1994年開始,政府實施鼓勵生育的家庭政策,其中被學者認為最成功的便是幼兒的照顧制度。目前全法3歲以下兒童有240萬,其中48%由政府贊助的照護系統照顧;政府從父母最需要的托兒機構下手,使法國生育率現今高居歐洲第一。
隨著時代推移,法國人的婚姻觀也有改變,一半以上的新生兒是非婚生子女,政府因而於2005年取消了沿襲自1804年拿破崙民法中「自然」子女與「合法」 子女的區別。除了政府措施得宜外,法國傳統上鼓勵婦女生育,對家庭和事業兼顧的女性友善,也是生育率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廣招外來移民 盼人口能增加
在10多年前就注意到人口問題的,正是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李光耀曾明確表示,「影響21世紀全球的安全或成長,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口結構,而不是民主政治」,「教育程度高的婦女應該多生幾個小孩」,也許某些言論聽來刺耳,但其建言至今仍為星國執政當局看重。
除了一般的生育獎勵措施外,星國也鼓勵年輕有為的外來移民入籍,希望人口450萬的星國,在40到50年後能增加200萬人。此一政策雖然有效,但也導致許多新加坡人怕飯碗被外來移民搶走,因而使族群關係較以往緊張。
日本》成立專部負責 生皇孫來「催生」
與新加坡廣招外來移民的作法不同,由於日本在文化上排斥讓更多外國人移入,人口增加的重責大任只好落在提升出生率上。目前日本每名婦女平均生育1.26個嬰兒,是已開發國家中排名倒數的。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日本內閣於2003年成立少子化部門,2005年9月增設「少子化擔當大臣」,專責研究對策。
在生育率低到谷底的日本,所有跟生小孩有關的產業皆難以支撐,最嚴重的是產科醫生不足,某些地區的孕婦還得搭機到外地生產。2006年9月6日,日皇次子秋筱宮妃紀子產下皇孫悠仁,「舉國同慶」,甚至被認為有助提振日本的生育率。
臺灣》政院送溫暖 煽動「做人」希望
政府已經意識到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2007年行政院編列139億元預算,預計2009年將編列48.68億元預算因應。目前臺灣已經有育嬰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等相關措施推出,另外,整合幼託、12歲以下兒童課後照顧及安親等,屬於行政院「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也在推動中。
根據衛生署在2004年所做之《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發現,父母們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是「改善教育制度與降低教育費用」、「改善社會經濟」、及「改善社會治安」,這三項就佔77.8%。從這裡可以看出,政府光是單純的撒錢是不夠的,必須從根本去改善環境,才能符合人民期待,進而挽救低落的生育率。
增產或減產 人口政策各有看法
提倡「增產」的人口學者認為,一旦人口數目減少,代表國家生產力降低,將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民生產毛額,因此國家應提供各式生育補貼,以提高生育率。但也有人對此持相反意見認為,政府以無人奉養老人來鼓勵民眾生小孩的想法是錯的,人口應「以質代量」,開發老年人力比鼓勵生育更重要。
人口減少意味勞動力與稅收減少,與索羅斯共創量子基金的羅傑斯(Jim Rogers)認為,投資人應在意人口數,他不會加碼日股的原因,正是因為日本出生率在主要已開發國家中是最低的,若持續下去,日本人將逐漸消失,以後由誰支付龐大的國家債務?從經濟上來看,各國政府對少子化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也因此,鼓勵「增產」的一方目前似乎較佔上風。
德國》生育率全歐倒數 再惡化恐滅族?
再經歷12代,要看日爾曼民族只能到博物館欣賞?這項大膽假設,是德國媒體對德國未來的一種推測。德國出生率經常名列歐洲倒數第一,政府絞盡腦汁獎勵生育。總理梅克爾近日宣布增設公立托兒所,卻意外引爆德東德西長期以來的心結。原來德西公立托育機構只能照顧到7%兒童,德東則因還保留共黨時期基本設施,可以照顧40%兒童,而當中的差距,該由誰出錢填補,令雙方爭執不下。
除了錢事擺不平以外,傳統德國人很重視母親養育兒女的責任,有幼年子女的母親外出工作,常被指為不顧孩子的「烏鴉媽媽」(註:「烏鴉媽媽」是一種大烏鴉,常常在小烏鴉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趕離母巢。);如何讓身兼母親與職業婦女雙重角色的女性得到應有的尊重,恐怕不是花錢就能做到的。
法國》婦女平均生2子 各國超羨慕
法國的生育率在10多年前也處於谷底,自1994年開始,政府實施鼓勵生育的家庭政策,其中被學者認為最成功的便是幼兒的照顧制度。目前全法3歲以下兒童有240萬,其中48%由政府贊助的照護系統照顧;政府從父母最需要的托兒機構下手,使法國生育率現今高居歐洲第一。
隨著時代推移,法國人的婚姻觀也有改變,一半以上的新生兒是非婚生子女,政府因而於2005年取消了沿襲自1804年拿破崙民法中「自然」子女與「合法」 子女的區別。除了政府措施得宜外,法國傳統上鼓勵婦女生育,對家庭和事業兼顧的女性友善,也是生育率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廣招外來移民 盼人口能增加
在10多年前就注意到人口問題的,正是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李光耀曾明確表示,「影響21世紀全球的安全或成長,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口結構,而不是民主政治」,「教育程度高的婦女應該多生幾個小孩」,也許某些言論聽來刺耳,但其建言至今仍為星國執政當局看重。
除了一般的生育獎勵措施外,星國也鼓勵年輕有為的外來移民入籍,希望人口450萬的星國,在40到50年後能增加200萬人。此一政策雖然有效,但也導致許多新加坡人怕飯碗被外來移民搶走,因而使族群關係較以往緊張。
日本》成立專部負責 生皇孫來「催生」
與新加坡廣招外來移民的作法不同,由於日本在文化上排斥讓更多外國人移入,人口增加的重責大任只好落在提升出生率上。目前日本每名婦女平均生育1.26個嬰兒,是已開發國家中排名倒數的。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日本內閣於2003年成立少子化部門,2005年9月增設「少子化擔當大臣」,專責研究對策。
在生育率低到谷底的日本,所有跟生小孩有關的產業皆難以支撐,最嚴重的是產科醫生不足,某些地區的孕婦還得搭機到外地生產。2006年9月6日,日皇次子秋筱宮妃紀子產下皇孫悠仁,「舉國同慶」,甚至被認為有助提振日本的生育率。
臺灣》政院送溫暖 煽動「做人」希望
政府已經意識到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2007年行政院編列139億元預算,預計2009年將編列48.68億元預算因應。目前臺灣已經有育嬰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等相關措施推出,另外,整合幼託、12歲以下兒童課後照顧及安親等,屬於行政院「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也在推動中。
根據衛生署在2004年所做之《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發現,父母們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是「改善教育制度與降低教育費用」、「改善社會經濟」、及「改善社會治安」,這三項就佔77.8%。從這裡可以看出,政府光是單純的撒錢是不夠的,必須從根本去改善環境,才能符合人民期待,進而挽救低落的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