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5-03 20:42:46作者:
英語一直是我在學生時代偏愛的科目,我不但對英語語言本身感興趣,同時也對另外一個世界裡的講英語的人和事感興趣。但在我讀書的時代,外教尚少,除了英語電教片以外,原汁原味的英語接觸的並不多。所以,不管那時我的英語學的有多好,總給我一種水中望月,霧裡看花的感覺。
九年前我終於來到了講英語的加拿大,學了多年的英語終於派上了用場。移民之後,英語便不再是學習的科目,而是生活的必須。而生活用英語卻是我們在國內時學的最少而又沒有機會練習的,所以我們中國移民在移民加拿大後說英語的時候經常會發生一些滑稽的故事,其中一些還頗為有趣。以下是我所經歷的一些真事。
用錯詞的故事
第一次在加拿大生病買藥的時候,我在辦公室問我的同事:'Where can I buy drug?'我同事被問得目瞪口呆,以為我光天化日之下在辦公室就敢進行毒品買賣。原來Drug在這裡主要是指毒品的意思,Medicine才是藥的意思。
有一位朋友移民加拿大比較早,在第一次買了車後,興奮地到處兜風,開車開到沒有油了,趕緊給警察打電話求助,他告訴警察他的車沒有油,開不走了。只是他告訴警察的是OIL用光了,警察來後給他帶來了一瓶機油,這才使他學會在加拿大汽油叫GAS而機油才叫OIL。
有人說如果是真到了國外,要學的最重要的一句外語是「廁所在那裡?」我們那時在國內學的英文單詞廁所是Toilet。所以當地人被問到"Where is the toilet?"的時候,當地人總是先"OH"一下,然後再指向廁所的所在。加拿大人把廁所叫Washroom,而美國人甚至連Washroom都覺得粗俗,美國人叫Restroom。
我妻子剛來加拿大的時候在Laval大學學分子生物學,她的導師是個很有名的教授。有一天她導師面試一個想轉學分子生物學的中國學生,教授問他為什麼要學分子生物學,這位中國學生回答說因為分子生物學是科學的Basement。他的回答令教授忍俊不禁。Basement是地下室的意思,而這位中國學生一定是想說「基礎」的意思,他錯把Basement和Foundation混淆了。教授笑著逗這位中國學生:"My lab is on the second floor, not in the basement."
姓名的故事
中國人的姓名的拼音很多含有ING, ENG, ANG, ONG,比如「兵、星、峰、剛、東」等。這些讀音對當地人來說有些滑稽,我有個當地朋友就跟我開玩笑說,當中國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把一把杓子扔到地上,杓子發出什麼音,就給孩子起什麼名字,比如「兵」,「東」。
英語把過馬路的斑馬線叫CROSSING,而在美國有些城市就把CROSSING簡寫成XING印在馬路上,就像把Christmas簡寫成Xmas一樣。很多中國人名字有「星」或姓「邢」的,到了美國就被讀成CROSSING了。
我妻子姓于,拼音是YU,當地人把YU讀成YOU,有一次我在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上來就說"May I speak to you?"我回答"Yes",對方又說"May I speak to Miss Yu?"我才明白他找的不是我,而是我妻子。
聽不懂的故事
有一對夫妻移民到多倫多後,覺得多倫多的生活費用太高,於是在英語聽力還沒有練好之前就著急地到處發簡歷找工作。有一天在家裡接到了一個電話,大部分內容沒聽懂,但對話中提到的錢的數目卻聽懂了,倆人以為是有工作Offer了,於是便在電話裡跟對方討價還價起來,對方說20Dollar,他們就說 30Dollar;對方說30Dollar,他們就說40Dollar。直到最後對方讓他們寫支票或提供信用卡號碼時,他們才弄明白原來對方是一家慈善機構讓他們捐錢。
後來倆人乾脆去買了個留言機,所有打進來的電話統統不接,先把留言錄到留言機裡,翻來覆去聽幾遍直到聽懂以後,再給對方回電話。對於初來乍到,聽力尚未過關的新移民來說,這倒是個不錯的方法。
發錯音的故事
在工作面試的時候,如何清楚地把自己以往的業績和自己的能力表達出來是至關重要的,而英語發音則有可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我在多倫多工作過的一個軟體公司的VP就告訴過我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在Job Fair上面試一個中國移民,這位中國移民說自己的Oracle技能非常好,可惜他的發音不好,把Oracle的發音發成了「拗了口」,當今的信息時代 IT技術瞬息萬變,新名詞層出不窮,這位VP沒有聽明白他說的是Oracle,還以為是什麼新技術名詞呢,可又不好意思讓這位中國移民知道他不懂這新技術,於是就裝著懂這個「拗了口」的新技術。兩個人雞說雞話,鴨說鴨語了半天,最後均不知各自所云為何物。當然這位中國移民真的是因「拗了口」而沒有拿到這份工作。後來這位VP成了我的好朋友,每當工作中遇到Oracle的時候,我都故意逗他,把Oracle說成「拗了口」。
在IT領域,的確是新名詞多,縮寫也多。有些名詞,沒有聽到當地人說過,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念。我最初就把BEA公司說成BEE公司,我想既然SUN公司的 SUN可以讀成SUN,那麼BEA也可以讀成BEE了。我的師妹就在美國BEA公司工作,當她聽我把BEA公司說成BEE公司的時候,就開玩笑地跟我說她可不是Honey.(Bee是蜜蜂的意思,而Honey既是蜂蜜的意思,也是夫妻之間或相愛的人之間的呢稱)。
英語其實是門自然語言,有時沒有太多的邏輯和道理可講。比如,在加拿大房子門前停車的地方叫Driveway,而行車的大路叫Parkway,我們多倫多著名的DVP就是Don Valey Parkway的縮寫。所以在加拿大We park on the driveway and we drive on the parkway。再比如英語裡管用車運的貨物叫Shipment(Ship是船的意思),而真正用船運的貨物在英語裡卻叫Cargo(Car是車的意思)。很滑稽是不是?沒有辦法,語言就是語言,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我們來到了英語是官方語言的加拿大,我們就要掌握這個人與人之間交流用的最基本的工具。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通過使用而學習,套用一句當地人的說法:"You learn it by using it."
九年前我終於來到了講英語的加拿大,學了多年的英語終於派上了用場。移民之後,英語便不再是學習的科目,而是生活的必須。而生活用英語卻是我們在國內時學的最少而又沒有機會練習的,所以我們中國移民在移民加拿大後說英語的時候經常會發生一些滑稽的故事,其中一些還頗為有趣。以下是我所經歷的一些真事。
用錯詞的故事
第一次在加拿大生病買藥的時候,我在辦公室問我的同事:'Where can I buy drug?'我同事被問得目瞪口呆,以為我光天化日之下在辦公室就敢進行毒品買賣。原來Drug在這裡主要是指毒品的意思,Medicine才是藥的意思。
有一位朋友移民加拿大比較早,在第一次買了車後,興奮地到處兜風,開車開到沒有油了,趕緊給警察打電話求助,他告訴警察他的車沒有油,開不走了。只是他告訴警察的是OIL用光了,警察來後給他帶來了一瓶機油,這才使他學會在加拿大汽油叫GAS而機油才叫OIL。
有人說如果是真到了國外,要學的最重要的一句外語是「廁所在那裡?」我們那時在國內學的英文單詞廁所是Toilet。所以當地人被問到"Where is the toilet?"的時候,當地人總是先"OH"一下,然後再指向廁所的所在。加拿大人把廁所叫Washroom,而美國人甚至連Washroom都覺得粗俗,美國人叫Restroom。
我妻子剛來加拿大的時候在Laval大學學分子生物學,她的導師是個很有名的教授。有一天她導師面試一個想轉學分子生物學的中國學生,教授問他為什麼要學分子生物學,這位中國學生回答說因為分子生物學是科學的Basement。他的回答令教授忍俊不禁。Basement是地下室的意思,而這位中國學生一定是想說「基礎」的意思,他錯把Basement和Foundation混淆了。教授笑著逗這位中國學生:"My lab is on the second floor, not in the basement."
姓名的故事
中國人的姓名的拼音很多含有ING, ENG, ANG, ONG,比如「兵、星、峰、剛、東」等。這些讀音對當地人來說有些滑稽,我有個當地朋友就跟我開玩笑說,當中國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把一把杓子扔到地上,杓子發出什麼音,就給孩子起什麼名字,比如「兵」,「東」。
英語把過馬路的斑馬線叫CROSSING,而在美國有些城市就把CROSSING簡寫成XING印在馬路上,就像把Christmas簡寫成Xmas一樣。很多中國人名字有「星」或姓「邢」的,到了美國就被讀成CROSSING了。
我妻子姓于,拼音是YU,當地人把YU讀成YOU,有一次我在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上來就說"May I speak to you?"我回答"Yes",對方又說"May I speak to Miss Yu?"我才明白他找的不是我,而是我妻子。
聽不懂的故事
有一對夫妻移民到多倫多後,覺得多倫多的生活費用太高,於是在英語聽力還沒有練好之前就著急地到處發簡歷找工作。有一天在家裡接到了一個電話,大部分內容沒聽懂,但對話中提到的錢的數目卻聽懂了,倆人以為是有工作Offer了,於是便在電話裡跟對方討價還價起來,對方說20Dollar,他們就說 30Dollar;對方說30Dollar,他們就說40Dollar。直到最後對方讓他們寫支票或提供信用卡號碼時,他們才弄明白原來對方是一家慈善機構讓他們捐錢。
後來倆人乾脆去買了個留言機,所有打進來的電話統統不接,先把留言錄到留言機裡,翻來覆去聽幾遍直到聽懂以後,再給對方回電話。對於初來乍到,聽力尚未過關的新移民來說,這倒是個不錯的方法。
發錯音的故事
在工作面試的時候,如何清楚地把自己以往的業績和自己的能力表達出來是至關重要的,而英語發音則有可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我在多倫多工作過的一個軟體公司的VP就告訴過我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在Job Fair上面試一個中國移民,這位中國移民說自己的Oracle技能非常好,可惜他的發音不好,把Oracle的發音發成了「拗了口」,當今的信息時代 IT技術瞬息萬變,新名詞層出不窮,這位VP沒有聽明白他說的是Oracle,還以為是什麼新技術名詞呢,可又不好意思讓這位中國移民知道他不懂這新技術,於是就裝著懂這個「拗了口」的新技術。兩個人雞說雞話,鴨說鴨語了半天,最後均不知各自所云為何物。當然這位中國移民真的是因「拗了口」而沒有拿到這份工作。後來這位VP成了我的好朋友,每當工作中遇到Oracle的時候,我都故意逗他,把Oracle說成「拗了口」。
在IT領域,的確是新名詞多,縮寫也多。有些名詞,沒有聽到當地人說過,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念。我最初就把BEA公司說成BEE公司,我想既然SUN公司的 SUN可以讀成SUN,那麼BEA也可以讀成BEE了。我的師妹就在美國BEA公司工作,當她聽我把BEA公司說成BEE公司的時候,就開玩笑地跟我說她可不是Honey.(Bee是蜜蜂的意思,而Honey既是蜂蜜的意思,也是夫妻之間或相愛的人之間的呢稱)。
英語其實是門自然語言,有時沒有太多的邏輯和道理可講。比如,在加拿大房子門前停車的地方叫Driveway,而行車的大路叫Parkway,我們多倫多著名的DVP就是Don Valey Parkway的縮寫。所以在加拿大We park on the driveway and we drive on the parkway。再比如英語裡管用車運的貨物叫Shipment(Ship是船的意思),而真正用船運的貨物在英語裡卻叫Cargo(Car是車的意思)。很滑稽是不是?沒有辦法,語言就是語言,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我們來到了英語是官方語言的加拿大,我們就要掌握這個人與人之間交流用的最基本的工具。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通過使用而學習,套用一句當地人的說法:"You learn it by using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