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兩位學者的成名,乃起自中共中央電視臺的2001年開播的《百家講壇》節目,這原本是一個曲高和寡、收視率倒數的學術性節目,隨時有著被淘汰的危機;但是到了2004年5月,卻因為閻崇年主講的「清十二帝疑案」帶來大逆轉,收視率一飛衝天。
這個節目形式的改變,從2003年開始,央視引入代表市場競爭機制的「末位淘汰法」,在迎面而來的市場收視率和生存壓力下,《百家講壇》開始認真研究觀眾和市場的需求,進行改革,儘管節目製作單位,不斷聲稱他們達成另一種文化復興,他們提倡人文科學應該與身心修養、生活實踐相結合,而且主張文化傳播要貼近受眾。
然而《百家講壇》節目的改革,依循的是資本主義的「市場導向新聞學」的走向,遵守的是商業化的經濟邏輯,透過電視製作流程的工廠裝配方式生產文化產品,以擴大利潤為目標,但是這樣的文化工業產制邏輯,卻引發一些負面效應,包括:「學者偶像化」、「知識娛樂化」與「知識商品化」。
「學者偶像化」的操作,是該節目的一大特色,中國大陸出版界已有「要打造一個暢銷作家,就先讓他上百家講壇」的說法。「明星發射臺」、「學術明星」、「國學超女」等名詞,再加上記者會造勢活動,似乎將學者創造成另一個偶像藝人。近來有匿名信揭露《百家講壇》甚至出現,類似臺灣的「SOGO─微風條款」,該文指責《百家講壇》製片人,強迫各主講人「講座+出書」捆綁出賣給央視,被稱為「霸王條款」。
「知識娛樂化」的表現,在於《百家講壇》,完全依照大眾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統學術傳承的觀點。該節目大量運用「說書橋段」與「電視劇剪接技巧」,改良深奧難懂的古書典籍的內容,但是就在節目越來越受歡迎後,節目選材逐漸只側重受歡迎的題材,搭線上正在播出電視劇的順風車,如談:《漢武大帝》、和□紀曉嵐、莊妃和多爾袞,以提高收視率。
更甚而有之,2006年央視《百家講壇》同時獲得中共「年度電視節目」和「最佳人文科教節目」,製片人也成為「十大創新電視人」之一。製片人曾說明,在工作實踐中,製作單位漸漸摸索到了3張王牌:懸念牌、名家牌和順勢牌,然而這些體會與做法,全然是資本主義商業體制下的電視節目產制邏輯,將知識透過娛樂化的產制模式,使得學術走向群眾,成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使得節目獲得了商業化的價值。
然而《百家講壇》創造了一個由傳播者(偶像說書人)+通俗文本(經典史集的庸俗化)+收視率(迷哥迷姐們)的產制公式,央視坐收「知識商品化」的利潤,但是商業化制度最終勢必反撲學術知識領域,此種符合大量生產利潤的電視工業產制邏輯,必然使得節目在「大眾化選材」與「明星化學者」需求之間,作出重大妥協與犧牲,因此,《百家講壇》究竟是在弘揚經典上作出了貢獻,還是透過「商品化」的方式,歪曲經典?這是一個相當值得關切的面向。(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央廣播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