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把字音劃分為平、上、去、入四 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 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裡去了。除了一些方言裡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種調節詩詞音樂感並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在這裡盡量把四聲的問題放到一邊,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聲音的高和低)這兩大範疇弄清楚就行了。
為著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對平仄作如下簡單的規定:凡是現代漢語中讀音聲調為陰平和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字,就算平聲字,其餘的就算仄聲字。這樣一來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斷一個字的平仄了,即使對普通話聲調不熟悉的人,只要手邊有一本標有普通話讀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夠了。
現在我們就用這個標準來實地判斷一下詩歌的平仄:
例1。
白髮三千丈, 平仄平平仄
離愁似個長。 平平仄仄平
不知明鏡裡, 仄平平仄仄
何處得秋霜。 平仄仄平平
例2。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平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觀察一下這兩首小詩的平仄結構,就可看出它們的第一、二兩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兩句也是一樣;而第二和第三兩句偶數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對」和「粘」在格律詩裡的具體運用。
在 格律詩的平仄結構中,關鍵的位置是在五言詩的第二、第四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二、第四、第六三個字上。五言詩的第一、第三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一、第三、第五 三個字,無論它們本來安排的是平還是仄,作者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更改,但關鍵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隨意改變。把這個規律總結為通俗的口訣,那就是一 般人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現在用這個口訣回頭查一查兩個例子中的小詩的平仄結構(只查二四六),就會發現,每首詩的第一、二 兩句和第三、四兩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兩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兩句詩在關鍵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說它們是相「對」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說它 們是相「粘」的。這就是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中「對」和「粘」的幾本含義。至於一首詩中哪些句要「對」、哪些句要「粘」,我們要到以後才能徹底解釋清楚。現在 讀者不妨用上面講到的概念作一點練習,積累一點感性的認識。
練習:仿照上面兩例的樣式,寫出下面詩歌的平仄結構,並注意檢查每兩個相鄰的句子,看它們是否相「對」或者相「粘」。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一次練習的參考答案: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改作長短句
黃河遠上, 白雲間一片。[注1]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
(注1:「間」字聲調和意義改變了)
另一改
黃河遠上白雲,[注2] 間一片孤城。 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
(注2:「黃河遠,上白雲,」意義又不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長短句
遠上寒山, 石徑斜白雲, 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 楓林晚霜葉, 紅於二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