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為了過高考獨木橋,許多家長從初中、甚至小學開始就為孩子擇校,這種做法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有失公平。然而在我們的近鄰日本,那裡家長卻不必為孩子擇校問題犯難。
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擇校現象
日本實施9年的免費義務教育,小學6年,初中3年,免費包括學費和教科書的費用,校服和午餐只交少量的錢。對學生的父母來說,負擔較輕。政府為國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日本小學和初中嚴格按學區劃分,學校基本差別不大,各個地方學校的建築模式、場地、師資都差不多。為了讓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平衡,日本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老師經常性地流動,一個教師在一個學校最長待7年,沒有一個教師在一個學校待上一輩子。教師在城市小學工作幾年後,往往會到農村小學工作一段時間,這種做法保持了總體教育水平的均衡。日本的教師屬於地方公務員,國家不能隨意解雇,工作很穩定。
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高益民博士介紹說:「在我國,重點學校是政府扶持起來的,政府有意把這些學校辦得特別好,造成了各個學校之間的差距。為了孩子的前途,很多家長被迫進行擇校。我曾帶日本學者到北京市的幾所重點學校參觀,他們都很吃驚,在日本很少看到硬體條件這麼好的學校。」
日本的義務教育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公平的教育環境。如果父母想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就得自己掏腰包送孩子到私立學校。日本有公立小學11000多所,私立小學700多所,私立學校教學質量好,接收的是家境好的孩子。
統考和自主招生是高考的基本模式
「在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後,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接受高中教育。日本的中考方式比我們靈活,可以報考公立高中,也可以報考私立高中。公立高中只能考一所,但私立高中可以考多所,且沒有地區限制。」高博士說。
多年來,日本對高考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要不要進行全國統考,也反覆了多次,最終形成了進行兩次大學入學考試的模式:第一次為全國統一考試,第二次為各大學自主招生考試。日本大學分三種:國立、公立和私立。國立是中央政府出錢,公立是地方財政出錢,私立是個人出錢。如果考國立和公立的話,要參加「全國共同第一次學歷考試」,成績合格後,再參加各個學校的單獨考試。國立和公立的大學收費相對低廉,如果考私立,多數情況下只參加這些私立大學單獨舉辦的考試即可。
日本大學的入學率為49%,雖然有一半學生都能上大學,但名牌大學競爭相當激烈。日本是一個等級化的社會,能否上大學,上什麼大學和專業,將決定一個人進入社會以後的起跑點。因此,高考前有的家庭去寺院祈禱,有的家庭做炸豬肉,因為日語裡的炸肉和「勝」的發音一樣。
安於命運作平凡的人
日本有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教育,家長把孩子的一切都規劃好,為孩子投入很多錢選擇最好的學校。另一方面,日本也有一種文化上的氛圍,甘做平凡人,認為命該如此。例如,有的孩子在寫作文時,會把當一名獸醫作為自己的理想,這要是在中國,會被認為是沒有出息的表現。但在日本家庭,如果孩子這樣想,父母也很高興,社會輿論也接受。正是這種心態,才讓日本人在求學過程中少了很多負擔,多了很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