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的「退化」路徑
中國大豆對外開放的歷史,就是中國大豆被進口大豆打敗、定價權旁落的歷史。
一般認為,1996年是中國大豆市場的轉折之年,之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這一年,國家為了彌補國產大豆的不足,調整了大豆貿易政策。調整後的政策規定,我國對大豆進口實行配額管理。普通關稅稅率為180%,優惠稅率為40%,配額內稅率是3%。
但是,由於國內一些合資企業擁有獨立進出口專營權,以至於一直執行的是3%的稅率。這被認為是中國大豆放開的開始,中國大豆從而成為最早和世界聯通的農產品。
因為配額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1997年中國進口大豆數量達到279萬噸,而豆粕的進口數量更是增加到347萬噸。
之後,這個數據一直呈飛速增長局面——200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2001年6月,農業部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次年又頒布了3個配套辦法,曾使得第二年的進口大豆數量減少。
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按照當時的承諾,中國將取消對大麥、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棉花籽油的進口關稅配額體制,大豆的進口更加水漲船高;2005年進口達2659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佔全球貿易量的1/3。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測,2007~2008年度的進口量將從2006~2007年度的3000萬噸增加到3400萬噸。
進口大豆的優勢
進口大豆之所以能在當初獲得優勢,在於其低廉的價格,以廣東口岸的大豆進口價為例, 7月份每噸大豆價格為248美元,按照1:8的匯率粗略計算,每斤價格僅為0.992元。而中國大豆每斤的成本約為1.15元,根本無法和其進行競爭。
進口大豆之所以價格低廉,和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分不開的。據瞭解,僅2001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達190億美元。而我國直到近年才取消了農業稅,開始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但針對大豆的補貼仍顯不足。
價格之外是品質的差別。一般認為國產大豆具有高蛋白和非轉基因兩大優勢,劣勢則在於出油率不高和品質不均;進口大豆雖出油率較高和品質均勻,但存在多為轉基因產品、檢疫不合格批次多等問題。
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也在大連、天津等地建立分廠,現在有1/3的荳油是以進口大豆為原料壓榨的。「中國的市場需求增長的很快,國產的大豆確實滿足不了需要。」九三油脂集團總經理田仁禮說。
不過田強調,進口應該適度,應該和國內的生產增長相平衡。「結果卻出現種植面積減小、價格降低的現象,把市場都讓給了外國。作為最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衰敗下去了。」
跨國糧商的「蠶食」
成本的優勢之外,近年來跨國糧商通過收購、控股等手段完成了對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的蠶食。
業內人士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食用油需求的迅速增長,大豆進口量不斷加大,在沿海地區興起了一批大豆加工企業,有外資參與的合資加工企業也開始出現。
而從2002年開始,由於北半球減產,大豆價格不斷上漲,進口大豆到港就升值。每噸的利潤高達四五百元,一個日加工能力為1000噸的企業,每年的利潤就能達到1.5億元。引得很多企業開始大肆擴張,在山東、江蘇、廣東等地遍地開花。
比如大連華農的分廠遍及大連、東莞、湛江、南京、霸州,而南通一家叫做寶港油脂的企業迅速崛起為全國第三大油脂企業,僅次於中糧集團旗下的東海油脂。
大豆貿易商也被帶動起來,「整個產業很紅火。」
殊不知,危險卻已經悄悄臨近。當時,由於盲目擴張,使得全國的壓榨能力達到6000多萬噸,而國內的總需求是3000多萬噸,國內企業對加工能力過剩沒有清醒的認識,導致進口嚴重超量,造成大豆和荳油積壓,很多企業不得不停產。
另外,據中期期貨高級研究員時延介紹,2004年三四月份的時候,期貨市場非常狂熱,當時價格達到4100元/噸,很多人認為還會走高,中國的油廠就從美國定購了大量的大豆,但這些大豆飄在太平洋上一個半月期間,市場發生逆轉,價格大跌,到港之後發現,國內的大豆價格才3600元/噸左右,損失慘重。
很多國內油廠由此變得經營困難,甚至破產。
這個時候,很多跨國公司就來收購了。比如大連的華農、湛江的華農、南京的華農、河北霸州的華農都是在這期間被ADM、邦吉、嘉吉等外資糧商收購的。邦吉還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菏澤油脂廠等企業;嘉吉還收購了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還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來寶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廠;新加坡豐益集團分別在山海關和青島新建了年加工150萬噸和12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
「這些跨國公司的產業鏈很長,在美國或南美擁有自己的倉庫、貿易公司、甚至自己的船隊、港口、期貨公司,而且有很多年的經驗,如果在現貨市場進行交易肯定會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的操作。而當時國內的企業還沒有這個概念。」時延說。
跨國糧商的「陽謀」
據悉,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達孚等跨國公司佔有了中國進口大豆量的80%。而全國仍在開工的97家成規模的大豆加工企業中,這些外商獨資或參股的企業年加工能力已佔全國大豆總壓榨能力一半以上。跨國糧商也都曾和國內碩果僅存的九三油脂集團接觸過,但因九三油脂集團堅持控股地位,並要求外方不得附加使用進口大豆等條件而始終無法談攏。
田仁禮認為,現在我國大豆產業的外來投資者大都是跨國糧商,他們投資我國大豆加工業是以銷售「洋大豆」為前提的。「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 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採購權。這說明跨國糧商並不想利用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來賺錢,更不想冒大豆加工業的風險,只是想通過參股來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把我國大豆加工業作為變現國際貿易利潤的一個環節。」
就這樣,進口大豆取得了中國大豆市場的主導權和定價權,國產大豆只能根據進口大豆的價格進行定價,據黑龍江糧食市場信息中心多年的觀察,國產大豆一般在進口大豆的港口價的基礎上降低250元左右定價。
期貨市場更為明顯,天琪期貨總經理韓正輝說:「現在國內大豆期貨和國際期貨市場的關聯繫數可以說在95%以上,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美國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國,所以美國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價格本身就具有世界性的表現。作為一個產地價格的代表,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中國的大豆市場。儘管『黃大豆1號』和約針對的是國產的非轉基因大豆,但是因為兩種大豆最主要的產品都是荳油和豆粕,而這兩種產品的最終價格不可能差距太大,所以大豆原料的價格也就不會差距太大。」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靠著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限制,國產大豆還擁有國內豆製品加工行業,而在大豆油加工領域,已經將80%的市場份額讓位於進口大豆。
「黑龍江的大豆雖然對中國大豆市場的價格沒有決定性,但是卻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田仁禮剛剛讀了《貨幣戰爭》,他提醒說:「一旦黑龍江大豆嚴重減少,美國那邊就可以通過提高價格,引起中國恐慌。」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来源:中國經營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
榮譽會員:每位
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
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