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60年正月,後周恭帝與大臣們正在深宮裡歡度春節,突然有情報稟傳而來:北方的大遼和北漢合兵南侵!
年僅七歲尚不懂事的周恭帝,哪知這消息是真是假,在大臣的建議下,匆忙點派殿前都點檢兼歸德節度使趙匡胤,率領禁軍數萬人馬前往征討迎敵
大隊人馬行至開封城郊的陳橋驛,兵變發生了,石守信等一批將領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了趙匡胤身上,黃袍即皇權至尊的象徵,趙匡胤被部隊擁戴為皇帝,可憐的後周恭帝被回師開封的趙匡胤取代了。其實北方根本沒有什麼戰事。大宋朝由此建立,五代十國宣告結束。
大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的子孫們開始了他們167年的奢侈生活。前後有九個皇帝臨朝,除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囚死於漠北以外,其他七個皇帝,加上趙 匡胤的父親趙宏殷共七帝八陵都選址於遠寓都城開封的河南鞏縣。這似乎一時間難以被人理解,但人們從趙匡胤的所作所為便可窺出一點究竟。
趙匡胤原有在洛陽定都的打算。對於開封的地理位置,他至死也有疑慮。他總感到開封地處平原,無山川之險,加上黃河常致水患,而洛陽乃歷代王朝之都,山水絕佳,進可攻,退可守,頗具山河之勝。
剛坐皇位的第三年,趙匡胤便將自己父親的棺槨遷葬鞏縣。朝廷主管天文曆法的星相學家卜出了永安陵的具體位置,趙匡胤頗感滿意。
但遷都的事,卻因忙於統一全國的戰爭被耽擱下來,在此 之時,開封的經濟文化各方面大大發展,短時間內便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尤其皇宮富麗,建築速度、規模都大得驚人。趙匡胤漸漸地打消了遷都洛陽的 計畫。而宋陵的陵址卻永遠地選在了距洛陽不遠的鞏縣。趙匡胤意在使自己的後代們死後都伴於他父親的周圍。
趙匡胤特別看重「風水」選陵,朝廷的星相學家便竭力迎合他 的所好,推出了著名的「五音姓利」的說法。五音即五聲,是傳統的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當時舉國都把趙作為國姓,而趙屬「角」音, 陵址必須選擇在「東南地穹、西北地垂」的地勢上才算吉利。鞏縣地勢正符合這一選陵原則,其地勢好,北臨黃河,南望中岳,由鵲臺至乳名、上宮,愈往北地勢愈 低,一反中國古代建築基址逐漸增高,而將主體置於最崇高位置的傳統方法。
選鞏縣為宋陵的最主要原因,宋朝僧人文瑩在他所著《玉 壺野史》曾披露過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隱秘。其一是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卻出生於洛陽的夾馬營;二則976年,即開寶九年,趙匡胤「西幸,還其廬駐蹕,以鞭 指其蒼曰:‘朕憶昔得一石馬,兒為戲,群兒屢竊之,朕埋於此,不知在否?’掘之果得。拜安陵奠哭為別曰:‘此生不得再朝於此也。’即更衣,取弧矢登闕臺, 望西北鳴弦發矢,以矢委處,謂之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也。以向得石馬埋於下。’又曰:‘朕自為陵名永昌。’是歲果晏駕。」
僧人文瑩的這段記述,形象地告訴人們趙匡胤選擇這個「風水寶地」之不易,同時也看出這位皇帝重視陵寢建設的程度,同時也說明宋陵最後定在鞏縣是多麼的不易,而且還說明宋陵的選擇方法有別於其他歷代的獨特之處。
儘管宋陵依規模而論,與秦、漢、唐諸陵有一定的差距, 但其隨陵設施、布局等,有著自己獨特的制度和規律。七帝八陵,分布在相距不足10公里的範圍內,而且,帝陵周圍陪葬著21位皇后陵,140多座皇族子孫 墓,還有功勛卓著的將領和文臣的7座墓,以及各帝宗室200多座,形成了一個大而密集並各成體系的陵區,而陵區內每座皇陵都有一個完整的陵園,陵園分為上 宮和下宮。遠離京都下葬,送葬耗費頗大。趙匡胤下葬時僅護駕的就有3500多人,宋太宗趙光義下葬時,護駕人員增至9400多人,而到了宋仁宗趙禎時,護 駕人員多達4.6萬多人,其耗費之大歷中罕見。
鞏縣北宋陵寢局部圖
繼這座規模龐大的陵寢建築之後,南宋、明、清等朝代,都繼承了這一陵區集中設置的制度和傳統。
靠陰謀詭計起家的趙匡胤怕皇權有朝一日同樣被臣屬以陰 謀篡奪,便玩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陰謀,設計解雇了一批大權在握的將帥、文臣,使皇權集中起來歸自己獨享。這一招狠棋,無疑是趙皇帝的勝利,但也留下了 無窮的後患難與共,其中之一是給深宮內的后妃們提供了參與朝政的便利。
當北宋的第三個皇帝真宗趙恆死後,他的劉皇后就垂帘聽 政,任命宰相丁謂和宦官雷允恭督建真宗陵寢。墓穴好不容易選定後,主管天象的官員判司天監邢中和去看了一番,回來後聲稱再往山坡上挪上100步,則有一萬 年不遇的人間罕見的「佳穴」,是真正的「風水寶地」。話傳到了宦官雷允恭耳朵,雷允恭馬上獻媚,奏稟劉皇后和宰相丁謂。
劉皇后和丁謂信以為真,准許按邢中和的說法辦理。數萬名工匠被征來改挖墓穴。然而,地剛剛挖下去沒有幾尺深,一股清泉噴湧而出,瞬間大水匯成水池,墓穴遂告泡湯。
地宮向外竄水是大吉利之事,劉皇后聞訊大怒,立即下令將雷允恭和邢中和抓來問罪。雷、邢二人被扣上了包藏禍心、擅自移動皇堂貽誤工期的罪名,慘遭斬首。而權傾一時的宰相丁謂也因這場選陵風波被貶崖州,過上了瘴氣浸身的流亡生活。也算是自作自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