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他就去世了。他1986年74歲時開始辛苦地蹬三輪,賺取微薄的報酬,捐給貧困學生。20年間他前後捐了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孩子。去世時,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
他叫白芳禮,他感動了無數網友、無數國人,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和剛去世後兩度入圍央視"感動中國"候選人名單,卻兩度落選。
2008年3月13日,白芳禮去世3年後,在46家網路媒體聯合主辦的首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在這個沒有獎品、沒有獎金、沒有頒獎晚會的網上評選中,白芳禮在100名入選者中得票排名第四,他終於"感動中國"。
--"白芳禮終於"感動中國"《南方都市報》
========================================================================
白芳禮的事跡,普通老百姓看一次心裏都會酸酸的,如果沒有特殊立場和角度,崇敬之情會油然而生。如果按照某些集團隨意拔高的習慣進行渲染,到讓這份純粹的純真顯得虛假和不真實,其實他只是普通中國人善良和奉獻本性的一個突出代表。白芳禮老人的事跡,不像官方通常宣傳的"英雄人物"那樣高大、完美,也沒有做過什麼嫦娥工程,兩彈一星,但顯然在普通人的眼裡,他的平凡因為真實而更加感人。
按照CCTV的標準,可能這個白芳禮形象不怎麼高大,事跡也不怎麼典型。一個蹬三輪車的嘛,地位卑微,做的事情不關係到國家安全不說,又沒有給主旋律增添多少光彩,不足以產生轟動性的社會效應,而且缺乏教育、引導一大片的社會影響力......,再說他破衣爛衫掙紮著救助貧困的學生的畫面,這至少說明我們的社會還有缺陷嘛,有讓別有用心的人作為攻擊××主義建設口實的嫌疑,以為我們政府的有關部門有些工作沒有做好......,才讓他這麼辛苦地資助貧困學生。
我們的社會多年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宣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候其實只有幾朵官方允許的畸形花朵無限開放,整個社會基本沒有什麼不同的聲音,當然不存在什麼爭鳴的問題(都是很緊密地團結之類);宣稱輿論工具要為人民群眾服務,多宣傳勞動人民的時候,其實傳出的圖像只有幾張熟悉的臉,人民到成了偶爾零星宣傳需要時陪襯的點綴......。
所以思維慣性造成了給你某些榮譽,一定要包含某種深刻的思想內涵,或者居高臨下教育、引導別人的工具,所以獎勵誰,讓誰出鏡,第N個出鏡就成了精心選拔、策劃的皮影戲。
在普通老百姓眼裡,作為喉舌的CCTV當然不是一般的高高在上,你看剛出道還顯得有些謙卑、樸實的白岩松(白家出人物呀)等人,經過CCTV多年浸染,現在只要出現在公眾面前,自然一定也要表現的像國民心目中的CCTV一樣,一幅水平很高的深沉架勢,然後諄諄教導別人如何思考人生,感悟社會,當然在CCTV,這種不一般的嘴臉不獨白氏岩松先生所專有,也不獨只有CCTV這個機構才出現這樣在我們的社會稀鬆平常的現象,筆者在此斗膽稱之為"CCTV現象"。
要從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中尋找時代精神才符合CCTV一貫所代表的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的"CCTV現象"。通常是將任何事例都提高到愛國主義的高度審閱、美化、渲染一番,頌揚或者貶損,完全取決於領導或者編導孜孜不倦的追求的能動性,不是英雄,自然就可能是漢奸、反革命、叛徒、走資派、人民公敵......之類的反派角色,既然是教育引導別人,當然不能容忍沒有什麼教育意義的人物和事例浪費自己的寶貴資源。
你看人家CCTV的"感動中國",當然只能在全國人民、世界舞臺為國爭光,做出突出貢獻的名單裡選拔甄別。群星薈萃不說,還要照顧到軍人、警察、醫生、科研工作者和文體明星、工人、農民,現在還要考慮企業家、公務員等各行各業的代表;還要考慮到地域、民族、南北東西的平衡,所以"感動中國"當然不能是像白芳禮這樣的小人物隨便就能做到的,沒有多少光輝不說,還有可能讓別有用心者產生諸多聯想。雖然有一個品牌曾經發出過這樣的問題: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但在有關部門心裏,其實在許多時候,許多場合,普通群眾的聯想還是少些為好,畢竟大好局面要珍惜得來不易呀!
有些人說了,"不凡的業績"與"感動中國"還是有些微妙的差異的,"感動中國"不是先進事跡評選,它應該更傾向扎根於普通人群中的人性閃光......,但是我們是有導向的呀,怎麼能隨隨便便按照普通人的意願,失去多年積攢的立場?再說了,CCTV的特殊地位怎麼能將自己和普通人群畫等號,他們的思想覺悟多低呀!
從許多方面來講,白芳禮不能"感動中國",CCTV的決策肯定是沒有錯的,一來雖然在不長的時間裏,"高、大、全"早已經成為藝術家們緊急忌諱並努力避讓的票房"毒藥",但在我們的某些機構和領導面前,按照"高、大、全"的光輝照耀人民群眾,還是選擇性安排內容取捨方向的工作重點;二來失去了高度,還可能讓別有用心者小看CCTV實力,攻擊我們沒有品位。雖然這種高度和品位的追求,會難免造成某些個人的喜怒哀樂演變成了大眾的喜怒哀樂,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起來還有些不夠人性化,但總不至於在新時期犯喪失立場的低級錯誤嘛!
我們的民族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在鑼鼓喧天中完成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在跨世紀、大工程,大建築、大構想中"打造"(真不想用這個詞,現今是太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這有時候難免會產生些大躍進式的浮誇和不切實際。
筆者認識一個剛剛掙了一點小錢的"有錢人"(說實話就是一個十足的暴發戶),平常待人接物不厚道不說,還經常不屑地指責窮人都有"仇富"心理,"不怪自己蠢笨,還要怪社會不公平?"不過當因為生活變故而有所感悟的時候,他急切表白想做的一件事情,來修正人生:這一輩子要修一座教堂!說實話,修教堂的想法和舉動真的非常值得稱道,但在不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善待自己的親人、朋友、鄰居、同事,而要在修建教堂中體現自己的慈悲慷慨,實在是有些本末倒置。"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老祖宗的遺訓看來早已經被我們淡忘。其實,在平常小事上善良人生,發出人性積極的閃光,才是真正難能可貴,值得稱道和嘉許的。
現在,官方提倡社會要講"和諧",要人性化,實際上是順應了普通民眾厭倦了意識形態鬥爭哲學的殘酷乏味,希望尋找失落已久的民族情感和溫情財富,從這點來看,白芳禮不能感動CCTV的"感動中國"雖然符合CCTV的一貫方針路線,但確確實實是CCTV在新時期發展變革中的恥辱,因為他雖然總努力以"高、大、全"的面目示人,貌似公理、正義的化身,但外強中乾的貧乏中,顯然並沒有深刻領會領導人和諧、人性倡議的深刻思想內涵。
不過,並不是一個CCTV就代表了我們整個國家、民族的評判標準,也不是只有一個CCTV才是我們整個民族和社會的道德評判員,而且白芳禮老人的平凡事跡更不會在CCTV有意無意的忽視中遜色。我們的社會在多年彷徨和失落的今天畢竟是進步了,它已經有了一點容忍不同聲音的雅量,並給了少許可以表現的舞臺--你看我們有了46家網路媒體聯合主辦的首屆"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有了自己給白芳禮老先生"感動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