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05-17 22:46:54作者: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田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自南北朝時期流傳至今,被後人譽為"漢人遺響"的古代歌謠《敕勒川》,把中國北方廣袤無垠,牧草肥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激起人們對藍天白雲,牧歌悠揚的內蒙草原的無限嚮往。
名稱源自滿語
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中籍裡被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哈納""烏尼"作棟樑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紮在一起,然後內、外鋪掛上用羊毛製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