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成本急漲 德、美企業紛欲撤離中國

發表:2008-08-06 09: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由於工資上漲等因素,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當中1/5有意撤離,轉進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尤以日常消費品 和紡織業的情況最為顯著。而隨著中國等亞洲地區船運費用水漲船高,曾經離開墨西哥的諸多美國製造企業重新回到與美國毗鄰的墨西哥。

柏林《每日鏡報》報導,德國運動用品大廠愛迪達,近日才宣布有意減少中國工廠的產量,把產能外移到其他亞洲國家;隨著工資上漲、環保規章日趨嚴格、節稅空間有限、專業人才缺乏、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在中國生產的成本不斷上升。

據德國工程師同業公會估計,在中國投資的1600家企業當中,大約1/5計畫撤離。

中國希望引進高素質外企,而跨國企業在中國所圖的則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銷售渠道。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跨國企業缺少利益契合點。

德意志銀行派駐北京的專家亨寧表示,連中國企業也開始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國外,「只生產T-Shirt的廠商,寧願到越南或非洲」。

資誠會計的顧問凱瑟也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的物價上漲8%,帶動薪資上揚幅度可達20%,對一些企業來說,孟加拉國國、印度或哈薩克反而比較划算。

除了日常消費品和紡織業等勞力密集的產業,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廠商,也一樣考慮撤離中國;亨寧就說,在中國生產量少而且質高的產品,不一定比較划算。

不過,報導說,中國市場實在太重要,出口金額明年可能超越德國躍居世界第一,因此很少有廠商能完全背離中國,德國企業不至於大規模出走。

運費急升美國企業搬回墨西哥

另據《紐約時報》報導,由於國際油價的走高,船運費像滾雪球般大漲,全球化進程也開始變得退縮。現在,將約40英尺長的集裝箱(最大運載量約30噸)從中國上海運送至美國東部海岸的船運成本費用約達8000美元左右。然而,十年前該費用僅為3000美元。

由於運費的日漸走高,實際上各家企業在承受著相當於全球關稅提升9%左右的負擔。故曾經瞄準亞洲低廉的勞動力市場落戶亞洲地區的諸多配件生產設 施,重新移回到與消費市場較近的地區。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方式減少運費的「鄰里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再次受到全球關注。

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Tesla Motors放棄了於今年年初設定的「全球化」生產新車計畫。該企業原定在泰國製作電池、英國組裝,然後再進口至美國。然而,取而代之,將所有工廠全部集 結到加利福尼亞總公司附近。另外,以DIY(自己動手打造的傢俱)傢俱聞名的瑞典宜家(Ikea),於今年5月份在美國國內弗吉尼亞州丹維爾啟動了第一家 工廠。以前,其工廠在亞洲地區。

此外,中國產鋼鐵產品對美出口量在最近一年間減少了20%左右。與此相反,美國鋼鐵產量卻呈逐漸恢復趨勢。加拿大投資銀行「CIBC(加拿大帝國 商業銀行)世界市場」在今年5月份報告中擔憂稱:「如今全球貿易的最大障礙不是關稅而是運費。照此下去,過去三十年間貿易自由化的努力將化為烏有。」

中國與跨國企業缺少利益契合點

BBC分析文章認為,北京想通過提高稅收、調整產業布局將勞動密集型企業「擠」出去,同時再引進一些具有品牌、技術、資源優勢的外資。這類策略以前曾獲成 功,如2000年與2005年中國發生的兩次外商撤資浪潮,都與中國政府調整產業政策有關。當時,中國政府對本國能源企業實行政策傾斜,最後迫使美國電 力、賽德能源和西門子等國際電力巨頭黯然撤離中國市場。

中國政府對目前的經濟困局有應對之策,卻是假話。因為當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破產撤離之際,中國政府預期的技術密集型的高端企業卻並未形成氣候。何以會出現這種「麻桿打狼兩頭空」的局面?這與近幾年中國調整外資政策以及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評估有關。

中國希望引進高素質外企,所圖的是這類外企的資源、技術和品牌,因為這是中國企業缺少的幾大要素﹔而跨國企業在中國所圖的則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銷售渠道。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跨國企業缺少利益契合點。

2006年8月,中國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限制外資收購「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企業,在核電設備製造、 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造船、齒輪、石化通用設備製造和鋼鐵領域等7大重點製造行業中,限制外資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此規定一出,幾起籌劃多年的外資並 購,如美國凱雷收購徐工,德國舍弗勒收購洛陽軸承集團,都因被指有害「國家經濟安全」而告擱淺。

與這條政策同時制定的還有今年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政策。提高稅率加大外資成本之舉已顯「成效」,大量港台資本撤資就是明證。但限制外資並購的 規定卻有礙於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因為中國希望產業結構升級,但缺乏相應的技術實力,依靠本國企業的技術開發和生疏的國際市場營銷手段,根本不可能實現產 業結構轉型。

外資想要中國的市場,但還得考慮在華投資必須付出的企業監管成本(指政策、法律不透明等引起的費用與損失)和外部成本(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商業 信用等)。這兩類問題與政府行為密切相關。監管成本過高往往是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所造成,外企為獲准一些業務需要不斷遊說政府,這種遊說耗費大量金錢與人 力,加大了商務成本﹔更兼稅收與其它許多雜費的徵收永遠處於不透明狀態,讓企業無所適從。而所謂「外部成本」可以用知識產權一項來說明,美國近年來在知識 產權方面與中國發生許多糾紛,花費極大力氣打官司,但即使如此,也無法解決中國企業持續不斷的侵權問題。德、法在華企業都遇到過被中方合作者偷竊技術另起 爐灶之事。這也是外企為什麼一定要通過並購形式進入中國的原因,因為併購是消除競爭對手並接管市場的便捷形式,還可以降低監管成本與外部成本。

基於以上原因,中國不再被跨國公司視為「投資福地」。目前,中國面臨的困境是:過去,大量出讓市場,卻並未換來核心技術﹔現在,不肯讓出市場,卻使具有品牌、技術與資源優勢的外資裹足不前。(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評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