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小王懷疑是心臟或呼吸的問題,他看了幾個醫師,但困擾始終沒有改善。因此他漸漸採取"能不搭電梯就不搭電梯"的做法。於是,他逛百貨公司一定搭手扶梯,平常上樓盡量爬樓梯。大部分的情況下,他可以自己避開電梯,不過偶爾因為要陪客戶而不得不搭電梯時,就像噩夢一般,每次走出電梯,他的襯衫幾乎也濕了一半。
不過這回小王面臨了兩難,他受到了老闆的賞識,從跑業務被升任到12樓高的內勤作業,如果真要每天爬樓梯上下班,對他來說又是另一個噩夢。他不知道該接受還是婉拒?他鼓起勇氣走進身心科門診,想要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究竟"在怕什麼?"是不是"心理還是精神有問題?"
類似像小王這樣害怕坐電梯的案例其實不少,只是讓人感到害怕的場所與時機因人而異,比方害怕坐捷運、公車、飛機等擁擠的密閉空間、害怕到像市場這樣人多嘈雜的地方,或者相反地害怕到人煙稀少的廣場等等。這些都可能是"懼曠症"的表現,這些病人也常會合併有"恐慌發作"的問題。
有些病人的表現會像是"開車恐懼症",只要一上車就開始緊張害怕,或者只要開車到特定的地點就會緊張害怕,例如高速公路、隧道、橋樑等等。
懼曠症剛開始時,可能是因為幾次的恐慌發作,身體出現了心跳急促、胸悶、喘不過氣、暈眩、手麻、腳麻、整個人感覺快失去控制、瀕死感覺等等症狀,之後因為擔心再出現同樣的症狀,而害怕當時引發恐慌發作的場景,不敢接近。所以常被誤以為只是單純的"心理問題",其實這是一種腦內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疾病,雖然和緊張、焦慮有關,但它也絕對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生理疾病"。
大部分的人剛開始出現懼曠症的症狀時,總會想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來克服這些"心理問題",然而失敗了,常常就像小王一樣,變得退縮與自我設限,原本輕鬆自在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到的地方,因擔心再發生那樣的恐懼而不敢再做、不敢再去。
面對懼曠症或恐慌症,首要的是積極地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以藥物治療為主,並加上認知與行為的心理治療為輔,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改善。常有病人問醫師:"是不是可以不用吃藥?"答案和"能不能靠意志力改善糖尿病"是一樣的,因為是身體生病,有藥物的協助才能最直接快速地恢復健康。
遇到可怕的事情而感到害怕是人類正常的反應,但如果沒什麼好怕的事情,卻怕得要死時,一定要盡快尋求醫療的協助。這些問題拖久了,也可能會惡化成憂鬱症。
想想,如果一個人整天怕東怕西的,怎麼快樂得起來呢?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說過:"人人都該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所以別讓這些疾病剝奪了你應該擁有的輕鬆自在。
人若能活的無愧於人、無愧於天,"恐懼"就會沒有,,就會變的活的輕鬆自在,才能心安理得,無所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