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此,當年由前任審計長李金華刮起、連續多年的「審計風暴」至此收旗,李金華所倡導的公開、透明審計作風也因此謝幕。中國政體人走政息的人治作風依舊。
關於李金華的高升,早有觀察家說,李金華敢於直言,實事求是,不看臉色。在審計長任內,使審計在民眾中的公信力越來越高,審計的監督作用空前強大,贏得了巨大的民望。但「為何不能讓這位63歲的官員擔負更重要的職責」?「民間有議論說,李金華應該擔任中紀委書記,現在讓他當個不痛不痒的政協副主席,這實在是冷藏他,而不是重用他」。
太陽報評論認為,如今的國家審計署卻連「指名道姓」的批評都不敢,僅有的二十多個部門點名,也都是避重就輕。隨著李金華的漸行漸遠,「審計風暴」似乎也走入歷史,民眾從希望的高峰跌入失望的谷底,失去透明度公開度的審計報告有可能淪為政府形象「反面廣告」。
大陸雖然一致強調法治建設,更於去年推出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但無奈現在是權貴當道,諸侯做大,各省與各部門均以自身利益為重,造成腐敗橫行。而對國家民族有責任心之官員,雖也屢出不絕,但也鮮有善終者。李金華之好結局,算得上是奇蹟,而非常態。人治社會,常態是劣幣驅逐良幣,李金華,還有屢颳風暴而受挫的環保少帥潘岳等一類可遇而不可求之官員淡出視野,其實是必然。
相比李金華之「善終」,潘岳在環保升部之後的無聲更令人奇怪。輿論認為,今年48歲的潘岳是中國在國際上聲望最高的官員之一,他榮膺「亞洲之星」、「50個拯救地球的人」之一,為推動中國的環保事業、為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延續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表現出了膽魄和才幹。而在據傳因環保風暴開罪多家利益集團之後,潘岳提出不再颳風而轉搞「制度建設」。現在看來,「制度建設」的背後,更可能有外界所無所知道的難言之隱。
因科學發展觀而應運而生的一批個性官員,看來正面臨著劣幣驅逐良劣的歷史慣性。這也是任何新生事物必須經歷的必然階段。相信未來的一段時間,碩果僅存的李毅中,能否繼續書寫個性官員的傳奇,是證明大陸官場寬容度的一個風向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