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09-27 16:25:22作者: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北部山區,多居於半山以上。以狩獵和採集為生計,用山中的棕櫚、火麻等原料製衣。到了清代,他們除了採集野麻也能種植家麻。 僳族姑娘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續麻,無論全家圍坐烤火、勞動休息或背著筐子走路,她們總是隨身攜帶麻皮,雙手不停地續麻。
"俄勒"為定情信物
僳族男女著長衫,女子頭戴"俄勒"、身穿的百布衣均有過十分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久遠的年代,一對青年男女十分相愛,小夥子整日在深山野林裡打獵,除了用一塊獸皮遮羞外,全身袒露。姑娘看到小夥子身上被荊棘刺得遍體傷痕,十分難過,便翻山越嶺找野麻,剝下麻皮,捻成線,經過許多不眠之夜,終於織出麻布,縫成衣衫,送給小夥子。小夥子為了使姑娘打扮得更美麗,編製了"俄勒"(頭飾),送給姑娘,從此, 僳族小夥子就以"俄勒"為定情物送給自己最心愛的姑娘。
"百布衣"滲透著鮮血和情意
《百布衣》的故事滲透著僳族人的鮮血和情意。傳說,古時在抵禦外敵的戰爭中,首領們往往用彩布包著獎品,獎勵那些在戰爭中最勇敢的戰士,獲獎的次數越多,得到的彩布也就越多。婦女們為了表達對遠方戰士的思念,炫耀親人的功績,就在包頭和衣服上盡量配上多種彩布,最終形成了僳族特有的百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