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八日就是廿四節氣中的「寒露」,也是天氣轉涼偏寒的轉折點。因此中醫認為,這段時節,人們應妥善安排衣食住行,避免天氣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根據中醫理論,廿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都有不同的養生重點。寒露來臨時,自然界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因此人們應該保持生理平衡,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其實,不論那個季節,養生三要訣就是:「吃得巧、睡得飽、拉得好」,如此可保血通、氣通、便通的「三通主義」,營養、修養、保養兼具的「三養主義」。不過為了替冬天打下抗寒保暖基礎,注重身心保養還是有益無損。
中醫師殷翰菁說,秋天早晚溫差大,夜涼白天熱,同時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的不規則變化常會引起呼吸道或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最常見的有中風、支氣管炎、哮喘和傷風感冒等,而預防上述疾病之道,關鍵是要及時添衣保暖。
此外,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果肺氣太強,常會使皮膚和口角產生乾裂、皺紋增多、口乾嚥燥、聲音嘶啞、毛髮脫落,出現一系列燥症,就是俗稱的「秋燥症」或「火氣大」。
秋燥易傷津液,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不僅使人感覺疲軟、倦怠、乏力,還容易誘發許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鼻炎等。因此,室內要注意調節適當溫度和濕度,使身心舒適。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認為,秋天在五行上屬金,主收,換言之,秋天宜收不宜散,加上秋天氣候乾燥,最好戒除煙、酒、檳榔,多喝開水、豆漿、牛奶等流質飲料以養陰潤燥,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樣既能補充人體水分,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在日常飲食方面,秋天的飲食應以清潤為宜,不宜藉「進補」之名暴飲暴食,多喝開水、淡茶,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蔥、姜、蒜、韭、椒、茴香、沙茶、咖哩等辛味的食物,也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狀,但可以稍微增加攝食優質蛋白質,同時可以攝食一點酸味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一般來說,秋季養生的重點,以養陰潤肺、防燥養血為主,可以選擇的食物如:菠菜、銀耳、芝麻、豆漿、蓮藕、蓮子及石榴、楊桃、山楂、沙參、粳米、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冰糖等清補潤燥之品,以益胃生津,有益身體調養。
此外,像蓮藕、水梨、百合、山藥、苜蓿芽、燕麥、薏仁、大豆卵磷脂等,都有潤肺的功能,並應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及天然食物中的粗纖維,例如帶梗的地瓜葉、牛蒡、海帶、竹筍、蒟蒻、無花果、地瓜、芋頭等,多吃這些粗纖食物,可增強身體對季節轉換的適應力,避免感冒。
在水果的攝取方面,秋天不妨順著季節走,多吃一些盛產的水果,大多具有養肺潤肺的效果,例如:含豐富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可以健胃、潤肺、補血、清腸、利便的柚子;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的梨子;可生津液、止煩渴的石榴;具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的柑橘;屬解熱、生津、潤燥、滋養佳品的甘蔗;具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功效的柿子,都是很好的養生水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一定要適量,尤其新鮮水果含糖量較高,老年人及大腦血管疾病患者尤須慎食。
再者,秋氣較燥,易使得腸道乾澀,從而引起便秘,若治療得當、生活調攝得宜,一般容易改善。便秘嚴重者除了痔瘡、肛裂出血外,因排便困難過度用力,中老年人還可能誘發腦溢血、心肌梗塞,千萬不要疏忽。飲食方面除要多補充水分及纖維素,中藥方面可服火麻仁、郁李仁等潤燥通便,但最好請醫師處方。
来源:人間福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