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神與學院藝術:
義大利的喬治.瓦薩裡(Giorgio Vasari,1511~1574) 於一五六二年時,在佛羅倫斯創建了第一所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學生們就在學院裡學習繪畫的技巧,包括解剖學和幾何學。十年後聖路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羅馬創立,著重在藝術理論和教育方面。
法國在路易十四時期參照聖路卡學院的模式,於一六四八年創建了《法國皇家繪畫暨彫刻學院》(注 1)。學院中傳承的藝術理念是:繪畫必須遵循理性的基準。為了達到準確逼真,因此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式安定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均在重要的基礎訓練之列。此後模仿法國學院的風格和教學法創立的學院,遍及了全歐洲,例如英國的皇家藝術學院也是其中之一。這是西方繪畫在學校制度下正規訓練、有理論、以學術方式發展延續的藝術傳統。
對法國學院理念影響深遠的十七世紀法國畫家普桑(注2)曾說:《一幅畫必須包含最高的道德內涵,表現在能傳達其知性內涵的結構中。》因此在學院的教育理念中,藝術創作除了必備的寫實技術外,還必須結合著古典精神,傳遞信仰、道德等正統價值,對社會起著教化人心的作用。
十八世紀中龐貝城等古文物的出土,再度引發大眾研究古代藝術的風潮。人們不僅是欣賞及學習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進而試圖直接學習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十九世紀初拿破崙當政時,更提倡具古代宏偉、高貴精神的理想藝術,甚至領導專家學者研究、蒐集古典藝術,不遺餘力帶動新古典主義的風尚。新古典主義精神不在於直接模仿古物,而是仿效其美感的本質,特別是重視高尚道德與嚴肅、認真,及獻身於理念的寫實精神。
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受拿破崙任命為宮廷畫家後,以古典寫實的精神引領畫壇。在繪畫題材上,大衛講究考古與求真、寫實的描繪,經常取材自古代的神話和傳說、歷史上的英雄事跡或現實中的重要事件,藉由莊嚴的戲劇性突出人類的高尚品德與情操;引以鑒往知來,教化世人。在形式上,他強調理性的表現,並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素描為基準,構圖嚴謹,注重外形和色彩明暗的整體和諧,畫面細緻,具有單純與明晰的古典特質。
最後的學院藝術
正統藝術所堅持的理念雖然有學院教育支持,但也一直在和下滑的道德和世俗品味交戰著。19世紀末法國畫家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一生都堅持學院藝術風格,並和後起的印象派形成對壘。布格羅告訴他的學生們:‘人們必須尋求美和真,必須使作品達到極致。’同時期像布格羅這樣堅持歷史使命的畫家還有不少,如英國的萊頓(1830-1896),荷蘭的泰德瑪(Sir Lawrence Alma-Tadema 1836-1912)等。他們雖然在世還享有盛名,但是後來卻被視為守舊派,甚至被藝術史忽略了。事實上,布格羅在人物寫實技法猶有突破古人之處,特別是婦女孩童們美好的形象、皮膚透明細膩的質感、純真動人的神情,似乎更貼近真實而美好的生活面。只是晚期的學院藝術美則美矣,但感覺上缺乏更深刻的內涵及感人的力量,以致沒能再發揮理想美和寫實技法的長處,創出繪畫藝術的新高峰。
三. 人物畫的重要角色
無論在東、西方繪畫中,人物畫都是最主要、也是最早發展成熟的題材。一方面因為人習慣於描寫自己最熟悉的對象,一方面藝術和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的真正藝術最早都是出現在神的殿堂裡的,古人相信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表現神的時候便以人的形象呈現。
到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寫實的進步,畫家不但以真實而完美的人形表現神,還能畫出莊嚴慈悲、聖潔光輝的形象來榮耀神。也因為人是神造的,是世間最完美的產物,因此以完美的人體作為藝術形式的探索也成為文藝復興藝術家努力的方向。達芬奇藉由人物的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的內心意向;而米開蘭基羅則以人物為唯一題材,作為傳遞其精神思想的載體。他的人體藝術在美感、動態、精神、力量上的表現可謂登峰造極,對後人影響極大。然而達芬奇重視營造光影氣氛;米開蘭基羅強調人體外形結構和動態,二者對人物的肌膚色澤和質感都較忽略。
左:新古典主義 大衛的《霍拉斯兄弟的誓約》 右:浪漫主義 德拉誇的《薩達那培拉斯之死》
左:《霍拉斯兄弟的誓約》局部 右:《薩達那培拉斯之死》局部
人物的寫實技巧隨著時代逐步推進,但是其逼真和嚴謹程度,也因時代、地區的風格不同而有差異。文藝復興時畫家已經能生動地表現人物外形和內心,但是佛羅倫斯畫家首重素描和結構,威尼斯畫家則偏好色彩的表現。日後隨著畫幅的日漸加大,繪畫筆法變得簡略,不如油畫早期畫在木板上時的工整細膩。新古典時期是繼文藝復興之後人物寫實的又一高峰,如大衛筆下的人物不僅逼真傳神,形象鮮明,表現出的人性尊嚴和道德情操,更凝聚成升華人心的精神力量。而畫風激情奔放的浪漫主義畫家,在人物的結構上、作畫的筆調上顯然不如新古典時期的嚴謹精確,這也體現了時代品味的不同和繪畫基本功的差異。
在表現人類品德與高尚情操的正統繪畫題材中,人物的表現自是畫中靈魂所在。人物是否傳神,形象是否恰當,關係著繪畫的成功與否。成功的人物表現,直接以逼真感人的力量撼動人心,往往達到語言文字難以企及的效果,也突出了繪畫藝術本身的優勢。
期待正統藝術價值的回歸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正統繪畫提倡的客觀寫實技法與純善、純美的內涵,是任何時期、任何民族都能接受且喜聞樂見的,絕不會因為時空的變遷而喪失價值。因為它符合了善良的人性,也是藝術的永恆標準。
《真善忍美展》作品 李園,《蒙難在中原》,2004
《真善忍美展》作品 《純真的呼喚》,陳肖平,2005
藝術對人類社會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不可謂不大。在現今道德、人心和社會秩序亟需提振的年代,藝術家對社會是有責任的。今天的藝術創作方式可說五花八門,此起彼落的流派令人眼花繚亂。可是捫心自問,真正感動人心的有幾件?哪些對社會起著正面的導向作用?又有哪些真的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
我們相信,承傳正統優良的道德觀念,弘揚純真、純善、純美的藝術,將是造福社會大眾的基礎,也為世界奠定著美好的未來。懇切希望有理想的藝術家們,藉由人物寫實油畫大賽的機會,找到自己作為藝術家的使命,為歷史再創輝煌。@
(注1)Acade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一八零三年拿破崙當政時,《皇家繪畫暨彫刻學院》與一六六九年創建的《法蘭西音樂院》和一六七一年年創建的《法蘭西建築院》合成為《法蘭西藝術院》。
(注 2)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 ~ 1665)自一六二四年到羅馬,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們的理論和作品,尤其推崇拉斐爾。普桑認為一幅畫必須包含最高的道德內涵,表現在能傳達其知性內涵的結構中。他用蠟質模型的小舞臺佈景來練習構圖和採光照明,再根據這模型效果畫無數張習作才完成定稿;他要使繪畫成為一種條理分明的表達方式,使觀賞的人受益。曾於一六四二年到羅馬,跟隨普桑學習繪畫理論和技藝四年的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1619 ~ 1690),在路易十四時期奉派擔任藝術學院院長時制定學院的規章,奠定了法國學院藝術的方向,也促成了日後新古典主義畫家的興起。
註:本文轉載自新唐人《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網址:http://oilpainting.ntd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