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到一個縣裡採訪,一名官員私下透露,他們這個縣訂閱《光明日報》也不過三五份,而且都是公款訂閱。一個笑話說"《光明日報》無光明,《人民日報》騙人民",若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樣的"黨的喉舌"沒有權力因素運作,沒有公款訂閱或強行攤派,沒有財政資金撐腰,沒有國有事業單位編製及人員"皇糧供應",早已關門大吉了。
兩年前,中宣部推行的黨報黨刊上報攤,現在看看效果如何?我曾問報攤主得知,他們攤上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及省黨報,幾天都沒有人來買一份,後來這些報紙也不見了,沒人買,放在報攤上還佔地方,得不償失。
若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黨的喉舌公布其真實的發行量,指扣除公費強行攤派訂閱的那部分,大家就可以知道,這些喉舌其實很不得人心,沒有多少人自費訂閱如此不說真話的垃圾報紙。
中國有兩千多種報紙,近萬種雜誌,其中包括一大批一旦參與市場競爭就會面臨倒閉的報紙、雜誌社等新聞單位,比如一些黨的喉舌,國家部門主辦的業務報刊等,一旦失去權力的補貼、財政支持,就是關門之日。中國青年報記者李大同先生一針見血地說,"如果你現在讓大家自由訂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話,你看會有人去看嗎?肯定第二天就得垮臺。現在的情況是你不訂也得訂,這些地方直接就從你單位的財政撥款裡把錢劃走。這些報紙能有哪家可以活下來,都是一年7千萬的中央財政撥款在那兒維持著。他不管你讀者要不要讀,市場是否需要。這就是現實。"
每逢年底,都是官方用公權力攤派"黨喉舌"報紙的時候,每次必由黨委宣傳部或地方黨委一把手親自上陣動員"吆喝"。一份報紙辦到這個份上,確讓人感到悲哀了。可以說從這類黨報身上,是極易叫人想起"自欺欺人"這句成語來的。
媒體業內人士趙健雄說,越是級別高的大報幾乎越沒有可看性。現在黨報仍取攤派或變相攤派的辦法,主要由權力部門出面實行公費半強迫征訂,至於這樣訂出去的報紙到底有多少人讀,則是另一回事情了。(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某單位訂了多少份某級黨報,只是如數賣了廢紙,精明的廣告客戶不會不知道這奧妙。)評估一張報紙真實的市場佔有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它的零售數量,那與電視收視率一樣,是很難做假的。因為技術上的原因,電視不能強迫觀眾接收,所以即使負著宣傳使命,也不能不注意可看性。報紙則至今還可以攤派,儘管享有這種特權的已趨於減少,這麼一種生存方式可以少甚至不考慮讀者的興趣和愛好,因此才出現級別越高的報紙越沒人看的局面,集中了人才、信息等種種優勢資源,而造成嚴重浪費。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曾誇口說,中國新聞傳媒正在深化改革,甚至可以到臺灣辦報社及出版社,可臺灣人家直接回絕,因為"兩岸不對等",你若同意臺灣的《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及電視臺等直接對大陸民眾發行、開放,人家也會同意你《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到臺灣發行,可問題是臺灣民眾會掏錢買一份不說真話、光宣傳社會主義好的"黨喉舌"報紙嗎?
趙健雄說這些喉舌背後的權力因素是"自欺欺人",確實如此,等你自欺欺人到了無法繼續欺騙的那一天,就是你權力失靈的時候,權力失靈,"皇糧不再供應",倒閉的不單單是"黨喉舌",還包括"黨權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