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8-05 11:45:29作者:
中國經濟回升幾乎成為學界共識。但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儘管經濟回升的態勢已基本確立,但中國經濟依然面臨外部需求不振等4大不確定因素。
王一鳴認為,外需嚴重收縮是中國經濟復甦的最大掣肘。他指出,世界經濟"自由落體式"已基本結束,但經濟復甦將是漫長的過程。由於外需收縮規模較大,且外部需求在結構上與國內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短期內依靠擴大內需難以全面替代和彌補外需收縮產生的缺口。
經濟回升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是王一鳴的另一個擔憂。他說,目前中國經濟回升相當程度還是依靠政府擴大投資帶動,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長率明顯高於非國有企業投資增長率。雖然民間投資正在跟進,但經濟內生性增長力量仍相對較弱。
由於中國上一輪經濟繁榮期較長,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大規模擴張,在需求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後,積累的產能過剩矛盾逐漸凸顯。金融危機前,中國過剩的產能相當一部分透過出口得以釋放,但眼下出口持續疲弱,令過剩壓力日益增大。
王一鳴認為,產能過剩將對經濟復甦造成傷害。中國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煤炭、紡織等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壓力。令人關注的是,隨著庫存減少,一些地方為了刺激經濟,又開工建設新的產能,在最終消費動力還不強的情況下,勢必會進一步加大過剩壓力。
他坦言,中國通貨膨脹預期明顯上升可能加大政策操作的難度。由於貨幣發行量和信貸規模快速擴張,房市、股市等資產價格快速上升,強化了通膨預期。在經濟尚未根本復甦之際,這種通膨預期,使宏觀政策同時面臨促進經濟穩定回升和防範通膨風險的雙重壓力。
王一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回升的關鍵時期,必須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不足情況下,要堅持實施擴張性的宏觀政策,同時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微調。如可加大向民生領域政策傾斜力度;促進貨幣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加大對三農(農村、農業、農民)、中小企業、民營經濟、中西部地區的信貸支持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