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伏筆

作者:鄭宇辰 發表:2009-10-09 14: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伏筆是古文中的一種重要筆法,在篇首預伏一二語,以為下文張本,使前後皆有脈絡可尋,謂之伏筆。掌握伏筆,於理解及閱讀古文有莫大幫助。

伏筆的作用甚廣,欲實之遂者,先養其根;欲流之遠者,先浚其源,因此行文貴有伏脈。能文者,常在伏處閒閒著筆,初若無意經營,而等到應處再回顧前文,一一為之點醒,意在此而神在彼,使人難於捉摸,故有伏必有應,無應則非伏筆。伏之與接,須視有無應筆以為斷。若山斷而脈連,為伏筆之妙。

一、閑伏

閑處著筆,看似閒閒說來,卻為下文伏線,謂之閑伏。如韓愈〈送廖道士序〉:"五嶽於中州,衡山最遠。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數,獨衡為宗。最遠而獨為宗,其神必靈。衡之南八九百里......"

此序為永貞元年,韓愈自陽山徙掾江陵,道衡山而作。初就衡山說入,謂其於五嶽中乃最遠且獨為宗,其神必靈,以下則以磅礡之筆述其水土之美與所生之神氣,並指出廖道士亦學於此。可見"最遠而獨為宗,其神必靈"是伏筆,閒閒說來,毫無刻意之工,以下"衡之南八九百里"等敘述衡山之神靈者與伏筆相應。

二、明伏

即預伏,其筆立竿見影。例如歐陽修〈瀧岡阡表〉:"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文章首段即交代在歐陽修父親葬後六十年才寫這篇阡表的原因,是"非敢緩也,蓋有待也",此即為本文伏筆,明而易見,以下則拿穩"有待"二字大作文章。

三、暗伏

伏處不露痕跡,不見端倪,應時有脈絡可尋,是謂暗伏,又名隱伏。例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記〉:"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該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觸景生情的感慨,因此構成了文章的寫景和議論兩段。而中間過渡語"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即為暗伏,由此而發出下段議論。

簡言之,篇中可有可無者曰閑伏,至篇末回應而顯者曰暗伏。




来源:人間福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