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找出運動的動機,支撐運動習慣的養成。
有一位鄰居太太從來都不運動,二年前為了幫助她輕微中風的先生用運動做復健,她強迫自己早起,每天花三十分鐘陪她先生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風雨無阻。
三個月之後,她先生手腳的靈活度恢復了大半,這位鄰居太太也從此愛上了散步, 無形中散步走路已經像呼吸一樣成為她生活上的一種需要,一種習慣,不做就渾身不舒服。
日前在超市遇到,她顯得容光煥發,體態變輕盈了,整個人變年輕了。她說覺得自己的新陳代謝能力、免疫能力都增強了,肌力及柔軟度也變好了,心情比較開朗,與婆婆之間的關係也改善了許多。
其次,要決定做什麼運動?在哪裡運動?何時運動?要運動多久?
如果向來沒有運動的習慣,既不會又不方便從事游泳、溜冰、球類等運動,建議可從最簡單的「走路」開始。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2年向全世界公布,世界上最完美的運動是「健走」,隨時隨地、隨興所欲、男女老少都可以做,也是最安全、最經濟的運動。藉由四肢的擺動,每天跨大步健走30~40分鐘,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日本作家佐籐富雄的《小習慣改變人生》一書中非常清楚的介紹如何藉由走路,就可以讓大腦和身體達到最佳狀態。其中提到開始走路20分鐘後,腦內就會開始分泌名為β(beta)腦內啡以及多巴胺的快樂賀爾蒙。這種賀爾蒙會產生「情緒高昂」以及「跑者愉悅感」的恍惚感。
走40分鐘,大腦會分泌血清素,這些都是可以令人放鬆的快樂賀爾蒙,有藉由多巴胺讓興奮的大腦鎮定下來的功效。這些快樂賀爾蒙,都具有讓大腦活化的效果,走愈久心情越愉快,頭腦動得也更快。
至於要在那裡運動,如果住家附近有大公園最好,否則繞著小公園走也好,或者住家附近的小學操場一般也都有開放給民眾運動。
早晨是運動的最佳時段,空氣新鮮、陽光溫和,每天只要比平常提早一個鐘頭起床,一星期就有6~7小時可以運動。剛開始不用求好心切,起步階段的重點是在運動習慣的養成,量可以擺在其次,重要的是持續,約兩週便能養成運動的習慣。
強迫自己早起,當身體習慣運動之後再酌量增加時間,一般以30~60分鐘為宜。 一開始如果有同伴比較容易養成習慣,但是找的同伴很重要,要找比你有恆心跟毅力的人,可以幫忙督促你。另外,自己的親身體驗,深深領受走路的另一個絕妙好處──邊走路邊思考,比較能想出較好的想法。我許多生活裡的靈感與正確的決定,都是在每天的健走時想出來的。難怪走路是從古希臘時代就開始被人們實踐,用來鍛鏈大腦最棒的運動了。
子女再孝順、配偶再體貼,他們只能在精神上支持你,自己身上實實在在的病痛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減輕分攤一分一毫的。因此在努力累積財富與名利的同時,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方法很簡單: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從「走路」開始。